服務熱線
15951931910
國內五星酒店坪效業績低下、生產力指數下滑,原因在哪?又有何解決思路與探索方向呢?
眾所周知,目前中檔酒店市場,已成為各路資本與品牌競相追逐的熱土。
在龐大的市場容量的支持下,中檔酒店,以及前十年發展如火如荼的經濟型酒店,除了擁有巨大的收入規模,也有著出色的投資回報率。
而投資回報落實到經營環節,就是優秀的坪效,也就是每平米產生的收入或經營毛利。以近期熱度比較高的業內新聞為例,華住旗下開業不久的上海靜安CITIGO,4500平米面積,日坪效達到24元。
而國內五星酒店,我們很少追究、甚至會忽略它的坪效幾何,因為這個結果有些不忍目睹。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中國高端酒店的集體潰敗
在酒店行業高速發展的20多年里,政府主導的開發模式占據統治地位,權貴消費以及圍繞權力的消費,對這一模式起到了支撐作用。但這種開發模式缺乏投資回報的商業邏輯,令中國高端酒店市場的基因存在缺陷。
所以,當真正的市場化時期來臨時,各種弊端便凸顯出來。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發現,五星酒店的坪效基本徘徊在低位。
2013年,中國酒店業顯然遭遇了滑鐵盧,這是因為這一年是市場化周期的開啟元年,酒店市場處在動蕩的狀態之中。盡管2015和2016年,市場業績有所回暖,但幅度微乎其微。
如果從城市等級看,可以發現,相鄰兩個層級的酒店市場,坪效落差很鮮明。而三線城市的毛利坪效基本趨近為0。
這不禁讓人反思,在市場容量有限的三線市場,高檔酒店除了承載個人情懷、社交公關、融資渠道的目標之外,其商業資產屬性,即盈利屬性,在開發決策中究竟承擔了幾分權重?
圖注:基于2016年高檔及以上酒店數據,除吉隆坡和雅加達
為2015財年數據,香港樣本酒店為平均房價為港幣1,650元以上的酒店。
如果以中國最成熟的一線城市對標亞洲主要城市,可以發現,盡管其坪效業績與曼谷、雅加達等城市基本相似,但和香港、新加坡差距顯著,基本是3-5倍的落差。
總體來說,中國酒店坪效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經營收入持續走低而建筑面積居高不下。通過數據,我們可以發現這一點。
首先,我們來看看近幾年酒店的收入與毛利情況。
大體來看,中國酒店的收入與毛利業績呈現負向增長。這背后,供需嚴重失衡是最主要的原因;而供需失衡的主要推手是,我們之前提及的政府主導的非市場化的開發模式。
下面這張圖,展示了多個區域的數據。對比發現,即便是在2016年創下近年業績新高的中國一線城市,仍與香港和新加坡等成熟市場的經營收入差距十分顯著,大致在2.5倍左右。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建筑方面的問題。
由于建筑缺乏經濟性,中國酒店的坪效被進一步拉低了。比如說,許多開發商會要求,將抽象的空間藝術與故事結合,因而會嫁接各種象征主義的手法表現,導致各種奇異形態的酒店建筑層出不窮。實際上,這是酒店這種功能性建筑的大忌。
同時,我們也看到,酒店追求“大”的偏好始終未變,這使得酒店的每房建筑面積一直居高不下。而反觀香港和新加坡等成熟市場,酒店建筑的高效性表現得淋漓盡致。尤其是香港,每房建筑面積僅為大陸市場的一半。
實際上,從建筑形態、功能分區,到動線設計,建筑效率都應該是我們不變的課題。
進一步來說,如果細化到客房坪效,我們可以看到,香港和新加坡的高平均房價、高住宿率與低客房面積,對其實現優秀的每平米客房收入,起到了支持作用。
而中國一線城市,盡管在住宿率方面有迎頭趕上的趨勢,但平均房價的差距依然遙遠。而面積大,始終是坪效業績的一項巨大挑戰。
近兩年,我們看到了中國市場越趨理性、更重財務回報的酒店投資趨勢,但數據顯示,酒店客房面積逐年上漲。
很多老板深信“大”就是競爭力。殊不知,“大”與高房價之間,并不是正相關關系。我們曾做過一個北京與上海酒店客房面積與房價的相關性比較,發現兩者的相關性系數,僅僅為0.2、0.5。而實現最高房價的酒店,從來不是面積最大的酒店。
如果細化到餐飲坪效,這里有數據顯示,餐飲坪效方面的差距,在進一步拉大。實際上,它體現的是城市收入與消費力的差距,還有餐飲運營理念、運營模式方面的差距。
分析完坪效,我們再來關注一下熱點話題——“人工”。
酒店人工成本不斷上升,這是一個老生重談的話題,也是一個難題。2016年,人工成本在總收入的占比再創新高,達到30.5%。
這里有一組人工成本的數據。2010年,我們聘請一個酒店全職員工的平均成本,將近6萬元;2016年時上漲到10萬元,年均增長9%。
這個增長對于業績低迷的酒店業是一重的重壓。大量新增供給酒店的涌入及人才儲備的不足,使得員工流失率居高不下,很多在百分之四五十。比如在三亞市場,個別酒店的員工流失率甚至高達80%以上。這不僅加重了人工成本的負擔,也成了困扼酒店業績與服務提升的一把枷鎖。
而對比其他市場,中國一線城市的酒店薪酬只有新加坡市場的二分之一,香港市場的40%。
為應對成本高企的挑戰,不少酒店不足額配置員工,并大量啟用兼職員工、實習生及外包服務,這使得酒店PAR和POR均攤員工數,整體呈現下降趨勢、人工效率被動上升。應該說,這是低迷市場中的一抹亮色。
從PAR員工數看,與香港的差距進一步縮小,但POR員工數仍有顯著差距。
受益于人工效率的提升,每一全職員工創造的收入呈現上揚趨勢,年均增長率為5%。不過,人均創收的標桿市場,仍然是遙遙領先的香港和新加坡。
但由于人均創收的增長率低于人均成本的增長,中國酒店的生產力指數呈現下滑趨勢。所謂生產力指數,通俗而言,就是每付出一塊錢的人工成本,所能帶來的經營收入。慶幸的是,生產力指數在近兩年基本穩定在3.3的水平,已經下滑止跌。
而對比其他市場,中國的生產力指數位居最末。相比曼谷、吉隆坡等發展中的市場,中國已然缺失了人口紅利;而與成熟的香港與新加坡相比,中國市場需要迎頭趕上的不僅是人工效率,還包括人均創收能力。
關于人工效率提升,我們之前CHAT會議已經有過很多的討論,大膽擁抱科技,讓智能工具接手重復性的、單調乏味的工種,釋放人工,已是不言而喻的趨勢。
而打破部門壁壘,重塑酒店的架構組織與人工分配機制,應該是當下探索的方向,這很可能將給人工效率帶來質的躍升。
正視坪效問題,酒店才有未來
中國酒店市場也并非一片哀鴻,我們在市場中也看到了一些優秀的酒店案例。最近,浩華參與了金茂集團旗下三座酒店的業績審核,這三座酒店可以稱得上為優秀標桿。
以金茂三亞麗思卡爾頓酒店為例,它的收入坪效,比一線城市平均水平高出了將近100%,毛利坪效高出150%。進一步分析,我們發現它的所有收入指標基本領軍市場,成本占比控制也十分出色。
金茂三亞亞龍灣麗思卡爾頓酒店
比如,人工成本占比僅為22%,明顯低于市場接近30%的平均水平。這樣出色的業績表現,除了酒店管理團隊的功勞外,最重要的是金茂的資管團隊,他們在對的市場、對的地點,開發了對的產品,并且精準定位、理性投資。
這是酒店優秀表現的立本之源。
由金茂這個標桿,我們可以引發一些思考。中國酒店市場面臨的首要問題不是效率問題,而是方向的選擇與戰略的確定,方向與戰略正確之下才是效率問題。
因此,開啟酒店優秀坪效這個寶藏的鑰匙應該追本溯源,回到酒店初始開發階段,尊重市場和地點特質進行科學定位,秉承最高效益,以最佳用途原則規劃酒店設施方案,理性投資控制成本,并追求合理的坪效價值。
如果基因錯了,任何在運營階段的運營提升與空間改善措施,都只能產生局部效應,治標而不治本。
當然,中國當下的現實是存在大量帶有缺陷的酒店資產,存量資產的更新勢在必行。而更新的基本守則便是在既成事實下,追求坪效最大化,任何增量價值的實現便是成功。
如我們之前所說“突破邊界,或許新的世界就在眼前”,存量資產更新的契機,或許在打破常規的思維、重塑酒店空間,讓其更具備商業空間的聚合力,更具生活方式的展示,從而實現增量。
最后,拋開這些生硬的數據,當酒店開始重塑旅行的真正意義,成為城市的客廳,人們在此相遇、暢談、發現與分享,感知這個城市的溫度時,所有酒店人需要為此努力的是,如何重拾昔日榮光,讓酒店重新成為優秀人才薈聚并且快樂工作的場所,讓快樂創造出無限溫暖的故事。
[ 原創聲明:本文為婚嫁風向標轉載,來源:TBO白詩棋;責編:風曉標,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婚嫁風向標對觀點贊同或支持。 ]關注微信公眾號:婚嫁風向標(hunjia365),每日推送,干貨互動精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