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15951931910
喜訊!“長樂喜娘婚俗”入選福州長樂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閩婚協副會長 鄭丹入選福州長樂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
2021年福建省婚嫁禮儀協會換屆大會上,由福建長樂文旅局鄭局長推薦的“喜娘鄭丹”加入了閩婚協大家庭;在那次會后的晚會上,她一曲京韻歌曲驚艷四座,讓八閩婚禮人真切領略了新時代喜娘的藝術風采。
鄭丹及其創新的喜娘藝術,得到閩婚協的高度重視。很快,由閩婚協推薦,鄭丹及長樂喜娘藝術團代表福建婚禮人,參加“2021中國婚禮人首屆線上春晚”,走進全國婚慶行業的視線,并一舉獲得“優秀節目獎”“優秀組織獎”。該原創節目及長樂喜娘所表現出的藝術風采,受到世博研究發展聯盟國際結婚產業聯合會CEO、文旅部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婚慶委員會主任 曹仲華先生 的高度評價。
作為漢族傳統婚俗中協助執禮司儀的女性角色,喜娘文化可追溯到周代婚禮中的“姆”,即女師?!爸袊钤缭凇抖Y記》這本書中就記載了喜娘制度。喜娘在全國各地名稱各異,比如北方稱為“迎親太太”,江浙一帶稱為“喜阿媽”,福州人稱她們是“伴房嬤”。
“伴房嬤”在婚禮中主要承擔照顧、陪伴新娘,協助婚禮進行的工作,其職業特征為熟知婚姻嫁娶中一整套禮儀習俗,且口齒伶俐,擅長現編吉祥話。隨著時代發展,喜娘文化漸漸從婚禮酒桌的觥籌交錯,悄然進入承上啟下的民俗禮節。
清嘉慶年間,嫁到白田的方氏憑著在娘家學來的伴房術語,操起了”伴房嬤”的生計,這就是白田第一位”伴房嬤”。新中國成立后,隨著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伴房嬤”行業也迎來了發展的春風,”伴房嬤”也有了新名詞:”喜娘”。然而,過去的喜娘行業服務說詞缺乏創新,保留著舊時的粗放,從小跟隨母親(第四代傳承人馬寶芝)長大的第五代傳承人鄭丹的”出山”,為喜娘行業注入了新鮮血液。
從鄭丹正式接手喜娘行業的那一天起,她在繼承喜娘(伴房嬤)原有的婚俗、習慣的同時,努力學習長樂民間喜聞樂見的閩劇唱腔,青年人喜愛的流行歌曲,現代舞蹈等,在主持婚禮的同時,做到既能用傳統習慣,又能應用現代的唱、舞以及流行唱腔為客人們獻藝。讓大家感到喜娘行業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做到與時俱進,充滿青春的活力。通過舞臺把新時代的主流話語引入婚禮慶典,把“感恩”“寬容”“和諧”“孝道”等這些促進家庭幸福和睦的因素,完美地融入喜娘主持的禮儀中。
不斷的實踐、學習與提升,讓傳統喜娘文化散發新時代的光芒;鄭丹帶領的長樂區喜娘同事們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文明的行為去指導工作的對象,用感恩、寬容、和諧、孝道促進了每個新婚家庭的甜蜜與幸福。讓個人小家與國家大家庭融合起來,結合時代主旋律,把移風易俗的新風尚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肌體里。
藝術是一幅水墨畫,點綴著一望無際的風景;藝術是一種舞蹈,絢麗著青春的色彩。鄭丹和她的喜娘團隊,正以青春的色彩描繪著藝術的人生,以青春的付出弘揚、傳承和創新著傳統文化藝術,不斷推進著甜蜜事業的發展。我們為長樂喜娘婚俗點贊!為鄭丹及伙伴們加油!
[ 原創聲明:本文為結婚產業觀察轉載;來源:閩婚協;責編:風曉標;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結婚產業觀察對觀點贊同或支持。 ]
關注微信公眾號:結婚產業觀察(wionews),每日推送,干貨互動精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