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15951931910
有必要分析一下,2003至2020年的這17年間,中國的婚禮行業都發生了些什么變化!
“太難了”,本來是去年年底媒體評出的2019年年度流行語,沒想到變成了預言。
這個冬天真的讓我們很失望!從疫情的規模和時間上看,這場疫情的影響遠遠超過2003年的“非典”。
最近很多人都在講十月份將會是婚禮行業的“報復性”和“爆發性”的火爆季節,甚至還有人預測五月份就會有明顯的復蘇。我個人對這樣的預測不敢茍同。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摘掉口罩就是萬事大吉了嗎?
當然,2003年“非典”過后,被壓抑了大約半年多的旅游業、餐飲業、賓館業等顯現了復蘇跡象,不管這個說法是不是準確,2004-2005年,隨著結婚人數的增長、特別是前幾年的市場培育的積極效應,行業缽滿盆盈的狀態大大刺激了行業發展,2006年迎來了婚慶服務機構的第一次發展高潮。
2003年的風波中有很多禁不起沖擊的婚慶公司悄然離去,但是這之后的發展才是行業的發展速度最快、進步幅度最大的時期。
我們當然都期待著行業的復蘇與“爆發”。但是我想有必要分析一下2003至2020年的這17年間,中國的婚禮行業都發生了些什么變化,找出在“非典”、“新冠”疫情的同時,在婚禮人抱怨天災人禍的同時,我們這個行業所遭遇到的那些深層次“疫情”。
我們先來看一看兩次“疫情”對行業的不同影響:
第一,03年“非典”的影響面有限,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特別是北京、廣東等地,大多數地區并沒有給行業帶來致命的沖擊。
當年婚慶服務業在全國范圍內剛剛起步,婚慶公司數量很少(北京當時約50-60家),加之當時新人舉辦婚禮的比例遠遠低于現在,婚禮市場的規模、體量、范圍都還有限。
所以上半年的“非典”延誤到了下半年,顯得各家都還是業務量滿滿,和當時的其他行業一樣。
縱觀全年,其實并沒有“爆發”,只是小幅反彈。
還有幾個重要因素,應該考慮進去:
一是,那時候各種信息渠道還不暢通,沒有自媒體“煽風點火”,甚至出現了部分自媒體和社交平臺“蠱惑人心”。
二是,彼時“快遞”絕非此時“快遞”。我們沒有淘寶、沒有京東、沒有美團、也沒有盒馬鮮生,而當下以“吃”為核心消費的報復性追求,是因為不能出門堆積起來的消費欲望需要釋放。
三是,2003年有多少人是背著房貸、車貸?大家普遍沒有貸款。幾個月的收入減少,不至于太大壓力?,F在,幾個月不工作,花唄借唄信用卡還款,都是問題。拿什么報復,換個角度,我也想報復,實力不夠!
特別還要思考一個問題:通過疫情,人們會對健康和生活安全產生更新的意識。生存,畢竟是馬斯洛需求理論的底層,聰明人,開始會考慮,如何更加安全過日子。安全感,有時候很重要。有人說:“沒準,會有一輪報復性存錢?!?/p>
即使疫情宣告結束,也很難會有人立即大擺宴席,推杯換盞,就是要辦婚禮,可能也會更加理性消費,更加務實。婚禮類消費同樣要有心理和環境驅動,不會立即出現“爆發式”、“報復式”的反彈,至少要到明年,要有逐漸的消費心理修復過程。
第二,與2003年相比,現在的婚慶公司和各類婚禮服務機構數量激增(有人說全國有450萬家),同時是結婚對數逐年下降,大約年下降6-8%左右!
以北京2017年統計為例:注冊業務范圍有婚禮服務的各類機構大約16000家,最近幾年每年登記結婚的新人大體在15萬對左右,沒有營業資質的工作室、個人暫且不計,每家公司的平均不到十對,這還是假設登記結婚的新人都要舉辦婚禮為前提。
而2003年北京市登記結婚對數12萬對,2019年是14萬對!2006年全國結婚對數是950萬對,和2019年(947.1萬對)大體相同!按照推論,2020年登記結婚數量將跌破900萬對,回到2005-2006年左右的水平!
結婚紅利不再!這是大家都知道,但是都沒有引起警覺的“變量”!結婚人數大幅度減少和新冠肺炎爆發,對行業而言,究竟哪個是雪,哪個是霜?
第三,2004年左右,行業剛剛起步,還處在簡單的入門階段。受損的基本局限在婚慶服務、婚紗攝影、婚宴餐飲等領域。但是經過十多年的行業迅速發展,以婚禮為核心和主要收入來源的產業化鏈條基本形成。
由于行業特點是為聚集人群提供服務,因此疫情直接給我們帶來的影響是范圍更大,涉及面更大,影響更大,甚至更加致命。
我估計這次疫情會有一批小型企業會是不再支撐,悄然離去。
這是適者生存的一個洗牌過程,免疫力差的肯定會被淘汰,一批自身免疫力強大、產業思路對頭,有旺盛的生命力,有一定的抗風險能力、符合行業發展趨向的企業,盡管遭受了壓力和很大打擊,他們會堅持下去,會迎來春暖花開。倒下的那些,讓出來的市場份額,也會被活下來的分食。
我的結論:疫情僅僅是偶然的突發因素。每次危機爆發,都會激發出一大波人的危機意識。應該說2003年的非典帶來的行業暫停及反彈,使我們對行業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認知,加速了這之后婚嫁行業的快速發展,實現了最初的產業化升級。
17年后,一場新的疫情危機,正讓婚嫁產業出現了新的重大裂變,讓我們重新思考行業發展過程中產業化定位、商業化模式、有沒有應對市場變化的經營戰略思考和行動,這也許才是對真正的行業健康發展的必然思考,我想也是婚禮人通過這次疫情真正應該要解決的問題。
“新冠疫情”與“行業疫情”
新冠疫情給我們主要帶來的有現金流、員工、客戶、合作運營模式等方面的危機。也許這次疫情對于婚慶行業是一次大洗牌,從來”危機”二字,“?!钡呐赃呉欢〞殡S“機”的出現。相信新的機遇一定都在醞釀之中,而對于我們這個行業和每一個人來說,或許都是一個新的轉折點。
我在春節期間的一篇文章里說過,大疫之下,我們要活下去,更要健康地活下去。為了健康活著,我們應該仔細檢查一下行業疫情究竟都有哪些?
有人說SARS只攻擊肺,不會傷害免疫系統;艾滋病只傷害免疫系統;新冠肺炎對危重癥病人的損害,是SARS+艾滋病。如同我們這個行業,既要治標,更要治本。新冠疫情只是暫時的,行業疫情的根除是長期的、艱難的、傷筋動骨的。
對行業和婚禮的熱愛情懷幾乎是所有婚禮人堅守至今的支柱。之所以這個行業發展如此艱難,正是那些天生不足的免疫力缺乏癥。如何找出問題癥結,對癥下藥,這是關乎于婚慶行業是不是能夠健康活下去的重要話題。
我們不缺婚禮營銷、策劃、設計、執行等方面的精彩紛呈,但是這些都還屬于戰術和技術層面。婚禮行業的戰略頂層設計方面天生不足!
第一,商業邏輯不清晰,缺少對市場和前景的基本分析,缺少對婚禮服務行業投入產出基本規律的清晰認識和了解,我看過類似的BP,都是用一些虛無的、夸大的、設想的、理想的數據去表達“商業愿景”。
最近看到一組數據,“2019年婚慶服務機構數量較2018年增長35%,2020年結婚新人將持續增長,突破1300萬“人”?行業規模將比2019年增加多少倍,到2022年將達到……萬億級的市場規?!?。
不知道是誰腦子進水了!很多人都是被類似的“大數據”忽悠了!被你身邊或是你看到的某場、某些場次婚禮的唯美視覺和幸福感受忽悠了!
現在是重新思考商業模式的時機,理論上說現在絕對不是一個進入的時機,而是并購、重組、拆分、整合、關停并轉的時機。
當然,作為一個從業三十余年,經歷過這個行業風風雨雨、起起伏伏的婚禮人,我絕不是看衰我們這個行業,而是希望同行們應該用更加理性、更加商業化和產業化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去認知。
社會大環境近年來有了很大改變。對婚禮的“大操大辦、鋪張浪費、奢侈炫富、低俗婚鬧等陳規陋習”從社會輿論多角度開始抵制。
最近各地民政部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文件,要求要“著力創新婚俗改革工作措施和方法,推動婚俗改革工作深入開展。爭取通過3到5年的努力,婚嫁新風推動機制和工作制度基本健全,婚事中的封建迷信、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相互攀比等陳規陋習蔓延勢頭得到有效遏制,婚事新辦、文明節儉的社會風尚更加濃厚,婚事中的人情支出負擔明顯減輕,廣大群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引導新婚當事人抵制……奢華婚禮。廣泛宣傳婚姻法規政策,普及科學知識,傳遞文明理念,引導群眾轉變觀念、革除陋俗、理性消費,樹立婚事新辦、文明節儉、綠色環保的婚嫁新風尚。要組織開展‘婚嫁新風進萬家’、集體婚禮、植樹婚禮、慈善婚禮等主題實踐活動……讓廣大群眾在參與中轉變觀念,在實踐中提高認識。著力規范婚禮儀式和操辦模式,統一最高消費限額……”。
應該說相關政策和輿論導向也給婚禮服務行業原有的商業模式的帶來了新的思考課題。
疫情過后,可能會帶來的婚禮變化:
婚宴規??s減,分餐制,對餐飲及環境的更高要求(包括餐飲采購、加工制作、傳菜、餐具消毒、就餐方式、桌型及座位擺放、安全衛生標準、公筷公勺、餐具、酒水環節、廚余處理等);
婚禮儀式壓縮(空間、人群密集、通風、迎送客、敬酒方式),預算減少,增加一次性用品,購買或定制婚紗禮服人群增加;
戶外婚禮,晚間婚禮,簡約化,精神和文化層面的需求上升;
旅拍及目的地婚禮范圍的變化,網絡及社交媒體在婚禮中的作用愈發重要,線上婚博會,婚禮會越來越關注人群密集方式的改變,更加健康、綠色、多樣。
將對未來行業同仁提出更多的要求,應該及時準備應對商業模式的變化。
第二,產品模式,你賣的是什么?婚慶公司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沒有自己獨立的、獨特的、自主的產品,中介性質、被動獲利、“拼縫”生存。
作為低頻但是高粘合度的服務特點,如何更加延長與新人粘合度的時間,拉伸產品時效,禮服、伴手禮、旅拍、親子、壽宴、商務、人生禮等等,婚慶公司產品模式將會改變,日趨豐富和多樣。
第三,盈利模式,絕大多數的的婚企老板只看營收,不計成本,不算利潤率,不懂得算賬。更有很多人是靠婚企不缺現金流度日,活在不斷收入的定金和預付款的陶醉里。
第四,運營模式,傳統模式必將改變!有人提出婚禮堂、智能化和輕資產是行業發展的出路。
關于婚禮堂
婚禮堂的話題重提!肯定是未來一段時間的方向,傳統婚慶公司的模式繼續看衰。
關于互聯網
最近一段時間,各個地方的商家迅速調整策略,在各種限行等管制措施下,重視并加強了互聯網手段的運用,開展直播平臺、電商平臺、內容運營平臺、微信等多元化營銷模式,各個地方的線上婚博會正成熱門,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實現智能生產、線上銷售、遠程服務、網絡辦公、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但是,需要我們去思考的還是那些老問題,婚慶服務行業的線下體驗感和婚禮業務的特征,是互聯網手段無法實現的。
所以我認為互聯網及相關技術,是手段和工具,可以獲客、辦公、展示、營銷,可以獲得社群與流量以及大數據,但是并沒有改變傳統行業運營模式的根本。
在疫情影響下,我們充分意識到線上手段的重要性,將加速從線下到線上的新布局。
線上商城、微信小程序或自有線上平臺等優勢及重要性在今年將得到明顯呈現,加快中國婚慶行業線上化、社群化,隨著“線下場景體驗+線上社群”新零售模式的發展,積極推動婚嫁產業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社群經濟時代的進程。
關于輕資產運營
所謂輕資產公司,簡單說就是以較少的資金投入,獲取相對合理或期待的收益。本意主要是企業的無形資產,包括企業的經驗、規范的流程管理、治理制度、與各方面的關系資源、資源獲取和整合能力、企業的品牌、人力資源、企業文化等。
因此輕資產的核心應該是“虛”的東西,這些“虛”資產占用的資金少,顯得輕便靈活,所以“輕”。
重資產是指企業以較大的資金投入,獲得相對較少的利潤回報,利潤率較低。
婚慶公司的資產核算應該特殊:盡管總體說都屬于輕資產運營,但是大家算算賬,如果房屋、庫房、人員工資、購置道具等設備的費用比例過高,不合理的投資或合作投入都應該列入資產,輕資產運營(人員、庫房、辦公場所、合作方式)。
輕資產?重資產?什么比例為合適?婚慶公司現階段特別應該有一次資產和資金的盤點:固定資產、銀行存款、應收及應付賬款、預收及預付賬款,并從根本上改變重投入、“小而全”、盲目擴大規模的做法。
最近的熱詞:黑天鵝
行業發展過程中,還要面對各種確定與不確定因素,如何面對?只有增加了免疫力,徹底改變行業的那些陳舊的思維方式和混亂的產業模式,定力與內功提升了,也許才能以不變應對萬變,應對各種“黑天鵝”。
婚禮可以是暫停、延續的狀態,現在就是暫停期,但是行業需要重新審視,在轉型、變革、健康模式中重啟。
[ 原創聲明:本文為結婚產業觀察轉載;來源:婚道婚嫁產業研究院;作者:史康寧;責編:風曉標;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結婚產業觀察對觀點贊同或支持。 ]關注微信公眾號:結婚產業觀察(wionews),每日推送,干貨互動精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