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15951931910
以上海地區“80后”家庭生活的基本狀況為例,“80后”在婚戀過程中對于配偶的選擇發生了新變化,婚戀觀念也呈現出新趨勢。
“80后”是承上啟下的一代,時至今日,他們正在走向社會舞臺的中央,他們是當前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也同時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對這一代人及其家庭的考察具有特定的人口學、社會學及公共政策研究價值。
“80后”已婚率快速攀升
隨著“80后”這代人的年紀增長,其已婚率快速攀升,未婚率不斷降低,同時離婚者的比例也開始緩慢上揚。
配偶雙方年齡差距較小
從已婚“80后”夫婦的情況來看,配偶雙方的年齡差距相對較小,差距在3歲以內的夫婦比例達到72.20%。
總體上來說,83.72%的男性受訪者與配偶的年齡差在﹣1到4歲間,而82.98%的女性受訪者與配偶的年齡差在﹣6到1歲間??梢姟澳虚L女幼”的傳統婚配模式仍在持續,但這一格局已趨于弱化,隨著年齡差距的加大反而使婚配的可能性相對降低。
“男強女弱”模式不再是主流
“80后”與其配偶的受教育水平總體上差距也較小,“80后”在婚戀過程中更有可能選擇受教育程度相近的人,學歷上“男強女弱”的模式不再是主流。超過半數(52.14%)的受訪者與其配偶的受教育程度相當,四成多(40.06%)的受訪者與其配偶的受教育水平相差在一個檔次內,受教育水平相差在兩個檔次及以上的情況合計僅占7.79%。
在“80后”受訪者對伴侶關系品質的評價中,幾乎在各項事務上的伴侶契合度都與受教育程度相關。受教育程度越高,伴侶雙方更愿意一起來開展各類活動,如保持共同的嗜好、完成共同的活動,他們對伴侶關系的滿意程度也就越高。
婚姻自主權越來越大
傳統婚配中婚約締結常依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夫妻禮成之時甚至可能互不相識,當代年輕一代自然不可能延續這一方式。隨著社會的變遷,盡管年輕人的婚姻自主權已越來越大,但父母及長輩的身影依然不時閃現。
根據FYRST,“80后”受訪者與伴侶的相識方式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敖榻B對象”模式在“80后”擇偶中已退居到“自己認識”之后,不再成為最主要的配偶認識來源,年輕人更傾向于通過自身的關系網絡去尋找自己的另一半。
超半數已婚者婚前曾有同居經歷
從數據上可以看到超過半數的已婚者(56.59%)在結婚前曾經有過同居經歷,這已經成為年輕一代在婚前的一個相對較常見的過渡過程。同居雖然開始常見起來,但“80后”通常還是會保持比較審慎的態度,在有足夠長時間的了解后才會開始同居。
大部分“80后”同居時已經有了明確的結婚打算,沒有任何結婚計劃就同居的受訪者所占比例還是相對較少。此外,是否婚前同居與受教育程度的關系非常微弱??傮w來說,婚前同居行為在年輕人中越來越普遍,但是受到我國傳統家庭倫理秩序的影響,多數同居者都對婚姻締結抱有明確意向。
觀察“80后”的伴侶關系滿意度,從數據上看,已婚者的關系滿意度達到8.96分(滿分10分),同居者的關系滿意度則達到了9.45分。
隨著社會轉型的進一步深化、低生育率的進一步持續、少子老齡化程度的進一步加深,以“80后”為代表的年輕家庭將不得不面臨更多來自社會外部和家庭內部的雙重結構性沖擊,家庭模式與人們生存狀態的進一步改變必將對社會的穩定以及維系社會正常運作的各項社會政策帶來更大的挑戰。完善與改革家庭政策,為家庭營造更加“友善”的外在環境,尤其是為年輕人家庭“減壓增能”并促成其創新發展,勢必成為關系中國未來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件大事。
[ 原創聲明:本文為結婚產業觀察轉載;來源:數據新聞;責編:風曉標;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結婚產業觀察對觀點贊同或支持。 ]關注微信公眾號:結婚產業觀察(wionews),每日推送,干貨互動精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