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15951931910
90年代后出生人數的減少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導致適齡結婚和生育人數的下降,同時,鑒于各種原因,全面放開生育限制難以從根本上提振出生率。
人口是決定經濟發展最重要的長期變量之一,而出生率則是影響人口結構變化的關鍵。近年來,我國結婚率持續下滑,而放開二胎也未能提振出生率。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在哪?低迷的出生率又將如何影響我國經濟的長期發展?
1.結婚率下滑,出生率低迷
近幾年我國結婚登記人數持續下降,但總體數量仍然不低。2000年之前我國每年結婚登記維持在900萬對左右,自2005年以來登記人數持續上升,但是近幾年登記人數又不斷下降。2017年我國結婚登記1063萬對,相比于2013年登記人數最高峰已經下降了超過280萬對,但是仍然高于05年之前的水平。
更值得關注的是結婚率的持續下滑。與結婚登記人數下降相對應,2013年以來我國結婚率也從9.9‰的高點下滑至7.7‰,已低于90年代的平均水平。而離婚率自2000年以來反而持續攀升,2017年已經達到3.15‰的歷史最高值。結婚率下降和離婚率上升的趨勢反映出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單身。
分省市來看,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省市結婚率較低。根據統計局2016年的數據,我國結婚率分布并不均勻,最低的上海結婚率僅為5.2‰,而最高的貴州結婚率則高達12.7‰。結婚率最低的10個省市中,除了江西和河北以外,其余城市人均GDP均超過5萬元,特別是上海、天津和北京的人均GDP超過10萬元。而在結婚率最高的10個省市中,只有江蘇、重慶和寧夏的人均GDP超過5萬元,部分省市甚至不到4萬元。
除了結婚率下滑以外,我國出生率已經在低位徘徊十幾年。自1988年以來,我國出生率就從23.3‰持續下降,并在2010年達到11.9‰的歷史最低位,累計下降幅度接近50%。盡管隨著雙獨二孩、單獨二孩到全面二孩政策的推進,近幾年出生率有所回升,但是相比于之前的下降幅度來說反彈程度非常有限。
實際上,如果不是二孩政策放松后的對沖,出生率可能會進一步下探。如果將出生嬰兒進一步分類,可以發現一孩的生育率仍在持續下降,而二孩的生育率在最近幾年有了明顯的上升。特別是2017年二孩出生數量上升至883萬人,占總出生人口的比重達到51%,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全面二孩政策的促進,實際出生率或會大幅下跌。
而分省市來看,東北三省出生率最低,三大直轄市緊隨其后。2017年東北三省的出生率均不到7‰,位列我國出生率最低的前三位。天津、上海、北京三大直轄市緊隨其后,其出生率均低于9.5‰。在未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3個省市中,大部分省市均屬于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區域,呈現了與低結婚率相同的特征。
2.原因:適齡人數少,生活成本高
為何近幾年我國結婚率不斷下降?我國結婚率的下降主要源于我國人口結構變化,同時也與經濟發展加速和結婚成本快速上升相關。
具體來說,90年代初我國出現了出生人口的斷崖式下跌。由于計劃生育的嚴格執行,1991年開始我國出生人數出現大幅下跌,90年代年均出生人數相比于80年代少了500萬人,1997年出生人口甚至一度跌至1400萬人。
90年代出生人口減少導致目前適齡結婚人數下降,是結婚率下滑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根據我國結婚登記年齡層分布來看,目前我國結婚主要年齡段是在20-29歲,占比超過60%。而20-24歲是近幾年結婚登記人數下降的主要年齡層,2016年相比于2013年下降人數達到351萬人,占總下降規模比重達到86%。按照年齡推算,目前20-24歲年齡層正好對應90年代初出生的人,這說明出生人數斷崖式下跌對結婚率的影響其實才剛剛開始。
而經濟的不斷發展也推動了單身人數比例的增加。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各行各業的工作強度也在不斷增加,特別是一二線城市加班加點成為常態,這就導致大量適齡年輕人缺乏足夠的時間去尋找合適的對象。另一方面,經濟的發展程度越高,居民生活越發多樣化,對不同現象的包容度和接受度也越高,因此許多人可能更加注重自己的生活質量而選擇單身。
此外,越來越高的結婚成本,特別是不斷高漲的房價,也使得結婚不再成為一件容易的事情。結婚成本主要包括新房、禮金、酒席、婚戒、婚紗照、蜜月旅行等等,其中后幾項的開支均要上萬元,而酒席和禮金支出則可能達到十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我國的傳統觀念結婚需要有新房,除去花費數萬元的裝修、家電和家具以外,光房產購置費用已經水漲船高。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5年以來我國多地住宅價格漲幅超過人均可支配收入漲幅,況且實際感受到的漲幅差距可能還遠遠大于統計數據。
由于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地區,工作強度更大、對單身容忍度更強、結婚成本也更高。因此,以上兩點實際上也可以解釋我國不同省市結婚率的差異,即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地區結婚率較低。
而結婚率下降會直接導致出生率下降。由于我國傳統觀念提倡先結婚后生子,而非婚生子落戶需要交納高額的社會撫養費,因此我國出生率與結婚率直接相關。2002年前,出生率與結婚率均出現下降,其中結婚率和出生率相比于1987年的高點分別下降0.2和1個百分點。
但是2002年之后出生率下降更多的是因為大家不想生。2002年之后,盡管結婚率有了大幅提升,但是出生率仍然持續低迷。出生率和結婚率的背離主要原因是生育率仍然沒有反彈,這也意味著雖然結婚率上升了,但是結婚以后選擇生孩子的家庭減少了。
那么為什么大家選擇不生或者推遲生孩子?
一方面,我國女性勞動參與率較高,這意味著女性生育機會成本較大。根據世界銀行統計數據,2017年我國女性勞動參與率為61.5%,僅次于越南,遠遠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也遠高于主要發達國家。由于我國女性勞動參與率較高,因此大部分育齡女性往往都會面臨職場上的工作壓力,為了自己的職業前途,大家會選擇推遲生育甚至錯過了最佳生育時間。
同時,雙職工家庭也使得小孩看護問題凸顯。女性勞動參與率較高意味著大部分家庭夫妻雙方均在職工作,這會導致生育過后將面臨照顧小孩的時間和精力不足的尷尬狀況。對于在一二線打拼的年輕人來說,孩子如果由父母照顧,則會存在留守兒童問題或者因為父母過來生活而增加生活負擔;而如果由夫妻一方照顧,那么勢必需要在工作上有所妥協,也會減少收入來源。
另一方面,不斷上漲的育兒成本也導致現在的年輕家庭推遲生育或者選擇不生。懷孕期間涉及的產檢和生產費用從幾千到幾萬元不等;0-3歲需要支出奶粉、日常用品、早教和保姆看護費用,因人而異至少也需要好幾萬元;進入幼兒園以后,普通幼兒園托管費加飯費大概7000-8000元/年,而如果要上私立幼兒園或者幼兒興趣班則三年總體花費可能超過10萬元。
孩子進入學齡階段的花費則更大。以上海為例,如果選擇公立學校則需要購買學區房,大部分學區房價格遠超周邊非學區房房價,一套房子的學區溢價空間少則幾十萬元多則幾百萬元。而如果選擇私立學校,除了高昂的學費以外,家長還需要在課余時間加大補課投入以幫助孩子從激烈的入學考試中脫穎而出,而課外補課費用又是一筆巨大支出。
分區域來看,經濟發展程度越高的地區女性勞動參與度也越高,同時育兒成本也越大。因此,以上兩點實際上也可以解釋為什么我國經濟越好的地區出生率越低,而東北三省出生率低下可能與年輕人大量流出關系更大。
如果未來全面放開生育限制,我國出生率或許有所回升,但是持續低迷的狀態難以從根本上改變。一方面,90年代后出生人數的減少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導致適齡結婚和生育人數的下降,對出生率產生硬性約束。另一方面,目前女性職場壓力、看護時間、育兒成本等問題都沒有得到明顯改善,僅僅開放生育限制難以有效刺激居民特別是一二線城市居民的生育意愿。
目前我國出生率已經處于世界較低水平,我們需要警惕出生率低迷的現象。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全球出生率分布也顯現出低收入國家出生率較高而高收入國家出生率較低的現象。2016年我國出生率為12.95‰,盡管與發達國家相比不算太低,但是我國出生率排在發展中國家末尾,也小于全球平均水平0.6個百分點。
3.影響:人口紅利消退,老齡化加速
8月末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民法典草案中婚姻家庭編不再保留計劃生育有關內容,被視為全面放開生育限制的信號。而近期各地也紛紛出臺鼓勵生育措施,其中遼寧省在《遼寧省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中提出將探索對生育二孩的家庭給予更多獎勵政策。湖北咸寧市出臺《關于加快實施全面兩孩配套政策的意見》鼓勵有條件的單位延長二孩產婦產假時間,加大對二孩及以上家庭的保障力度。而陜西省發布《陜西省2017年人口發展報告》提出要通過對生育進行補貼等獎勵措施提高生育意愿。
為什么近期各地政府紛紛關注生育問題?因為出生率低迷將導致人口年齡結構改變,對經濟的長期發展有非常直接的影響。其一,出生率低迷將導致未來勞動年齡人口占比下降,人口撫養比上升,這意味著人口紅利逐步消失,社會老齡化加速。其二,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將影響消費結構,而消費結構又決定了經濟發展結構。
具體來說,人口紅利的消失會導致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以日本為例,日本落入失去30年的陷阱固然與80年代日本政府一系列錯誤決策相關,但日本人口紅利減少也是經濟難以重現高增長的原因之一。從90年代初期開始,日本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占比就從69.9%的高位持續滑落至2018年的60%,勞動年齡人口占比下降使得社會勞動力資源減少,導致國內經濟活力下降。
而目前我國已經面臨人口紅利減少的問題。我國15-64歲年齡人口數量自2014年開始下降,而占比則從2010年就開始持續回落,2017年相比高點已經下滑2.7個百分點。過去30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不僅得益于改革開放也得益于人口紅利釋放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和強勁的消費需求,人口紅利的減少意味著我國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減弱。
同時,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并且老齡化有加速跡象。根據聯合國標準,65歲以上人口占比達到7%的國家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而我國在2000年65歲以上老年人占比就達到7%的標準,并且近十年這一比例每年增長0.3個百分點,遠高于之前的上升速度。
老齡化加速導致老年人撫養比持續上升,加重家庭和政府的養老負擔。隨著65歲以上人口占比持續上升,我國老年人口撫養比也從2000年的10%上升至2017年的近16%,這意味著之前是10個勞動力負擔一個老人,而目前是6個勞動力負擔一個老人。老年人口撫養比的上升一方面會加重家庭的養老負擔,擠壓家庭消費;另一方面也會增加政府的養老支出,加重財政負擔,目前我國已經有7個省市的養老金當期結余出現負增長。
未來人口紅利減退和老齡化加速的問題會愈發嚴重。實際上,目前我們遇到的人口紅利減退和老齡化加速問題均是80-90年代出生率下降的結果??紤]到目前我國的年齡結構分布,到2030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占比可能會進一步下滑超過5個百分點。而如果當前出生率不能提升,那么等到目前占比超過17%的40-49歲年齡段人口步入老年,我國人口紅利還會進一步減退。因此,結婚率和出生率雙低問題實際上已經非常棘手。
既然人口老齡化問題幾成定局,我們就需要注意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對經濟結構的影響。不同的年齡層對消費的需求不同,老年人消費更側重醫療,而年輕人和中年人消費更側重房子、汽車等耐用品。同時,人口紅利的減少意味著一國經濟發展必須從依靠廉價勞動力轉型成依靠科技研發。
醫療服務擴張,高端制造業增長強勁,傳統制造業低迷。還是以日本為例,隨著日本老年人口占比越來越高,日本的醫療保健就業人數快速增長,反映出該行業不斷擴張。同時,日本的科學技術、制造業、醫療保健和信息通訊等行業增加值增速靠前。而對制造業進一步細分可以發現,以電子通訊設備、電氣機械和運輸設備為代表的高端制造業增加值增長強勁,而紡織服裝、石化、金屬制品等傳統制造業增加值則出現負增長。
[ 原創聲明:本文為結婚產業觀察轉載;來源:?姜超宏觀債券研究;作者:姜超、宋瀟;責編:風曉標;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結婚產業觀察對觀點贊同或支持。 ]關注微信公眾號:結婚產業觀察(wionews),每日推送,干貨互動精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