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15951931910
剛剛集體步入大學校園的第一批“00后”,將在兩年之后陸續迎來適婚年齡,然而,他們將遭遇一個挑戰:性別比失衡。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0年進行的人口普查數據,00后總人口大概1.46億左右,其中男生比女生多將近1300萬。其中,每一個年齡段男生大約比女生多100萬左右,甚至更多。
北京大學人口學教授陸杰華指出,男性人口基數多于女性,使得婚姻擠壓問題將更加嚴峻。
“一方面整體男性多,特別是一些邊遠地區貧困地區,出現很多難以找到結婚對象的男性。加上女性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等因素,均會影響未來社會婚姻狀況?!?/p>
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之下,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根據各地發布的統計報告,不少地區男性與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齡超過30歲。
“00后”男女比例失調
2000年出生的00后,現在正好18歲,大多數在今年正式步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他們也即將進入適婚年齡。
然而,根據國家人口普查年鑒數據顯示,2000年出生的人口,男女比例大概為118.23(女=100,以下同),其中男生783萬,女生662萬,男生比女生多121萬。
此后幾年,男女比例一直在117-121之間。2001年出生的男女比例為118.45,男生 773萬,女生652萬,男生比女生多120萬;2002年出生的男女比例為118.9。而到了2009年,出生人口男女比例達到了121.06 ,男生為858萬,比女生多150萬。
這一數字遠超“80后”的水平,80年代出生人口男女比例基本在102以下。然而,進入90年代之后,這一數字快速上升,根據人口普查的數據,1995年之后出生人口男女比例超過了110。
這一男女比例不平衡并未在進入2000年后止住,反而有上升的勢頭。其中2001-2005年出生的男女性別比為118.66,2006年到2010年出生的男女性別比為119.12。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0-2010年出生的總人口大約1.46億,其中男生7952萬比女生6688萬,多出1264萬。
西安交通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姜保全認為, 正常情況下,出生性別比在106,也就是100個活產女嬰,大概對應于106個活產男嬰。
但中國的出生性別比在1980年代以來逐漸升高。普查數據顯示,到1990年出生性別比超過了110,也就是男生比女生比例是1.1:1。而2000年出生性別比數據在120左右,也就是男女生比例接近1.2:1.。
“正常情況下,出生后男性比女性的死亡水平要高一些,但中國的情況相反,反映了社會對男孩的偏好和對女孩的歧視?!?0后’性別比大幅失調的結果是男多女少,使得男性選擇配偶的競爭激烈起來,有部分家庭貧窮的男性沒有辦法成婚。這對社會也會產生重大影響。” 姜保全說。
結婚率會受到影響?
那么,會對社會產生何種影響呢?
其中一個直觀的影響可能是結婚率下降。
從年度數據看,2005年到2013年,結婚率在持續上升,從6.3‰上升到9.92‰。但是此后結婚率進入下降通道,2017年全國結婚率只有7.6‰。
2018年一季度,全國結婚對數為301.7萬對,這一數據和2017年一季度的319.8萬對、2016年一季度的345萬對、2015年一季度的360萬對、2014年一季度的412.8萬對、2013年一季度的428.2萬對相比,出現了持續下降的態勢。
在結婚率下降的同時,初婚年齡在快速提升。2012年之前,20-24歲辦理結婚登記的公民占結婚總人口比重最多。自2012年開始,25-29歲辦理結婚登記的公民呈逐年上升趨勢。從2013年開始,25-29歲辦理結婚登記的公民占結婚總人口比重最多。
姜保全指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口觀念的轉變,結婚率下降,不婚率提高,出生率下降,這在發達國家是正常的規律,包括中國周邊的日本和韓國都已經證明這一點。
他建議,避免結婚率快速下降,除了要延長產假、給予一定生育補貼等措施外,還要降低住房成本,提供更多的優質的教育資源。
“對房價高的問題應該采取措施,高房價是阻礙人們結婚和生育的一個非常不利因素?!?/p>
同時,教育統計公報顯示,全國普通高等院校女生比例在持續上升,1997年是37%,2010年是50.8%, 基本上以每年1個百分點速度增長。2016年普通本??婆壤_到了52.53%。
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北京市市情研究中心主任馬小紅指出,目前,00后男性比例大于女性,但是很多男生在中考、高考都被淘汰掉。“但是盡管女性在大學比例更高,因為在就業市場上存在歧視,導致女性不斷通過高學歷提高職業競爭力,從而推遲婚齡。這樣女生不婚率在提高,結婚后懷孕生子的時間在拉長,幾種因素疊加起來,使得育齡婦女生育時間非常有限?!?/strong>
“外國一些國家干預的生育的經驗值得借鑒,比如新加坡的結婚減稅、優先申請組屋(類似中國經濟適用房)?!?她說。
[ 原創聲明:本文為結婚產業觀察轉載,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責編:風曉標;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結婚產業觀察對觀點贊同或支持。 ]關注微信公眾號:結婚產業觀察(wionews),每日推送,干貨互動精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