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15951931910
2016年12月28日,湖畔大學舉行第三期學員面試,并披露實體校園建設的最新進展。
此次新校區的選址位于杭州市余杭區倉前鎮,整體占地面積約375畝,一期規劃建設約60畝,首度曝光的設計圖顯示,新校區的主體建筑為圓形,四面環水,園林交錯。
目前湖畔大學的老校區在杭州三臺山路的鵒鵠灣一帶,其前身是由馬云、郭廣昌、沈國軍等8名浙商投建的高端會所——江南會,與新址相比規模較小,目前仍在使用中。
湖畔大學已有兩屆學員,第一屆錄取學員36人,第二屆40人。校長馬云在面試現場表示,所有進入湖畔大學的學員,都是這所學校的建設者,湖畔希望跟前10期學員一起,花10年時間為中國下一代企業家打造一所哈佛、耶魯級別的偉大大學。
若想實現這一愿景,馬云及其創辦者們就必須在2025年之前進一步擴大招生規模、完善教育體系、塑造口碑,甚至是獲得學位授予權。而實體校園成為了這個過程中的關鍵一步。
湖畔大學新校址預計在2017年開工,2020年投入使用,兼具現代科技教學功能,屆時招生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馬云當天還透露,除了CEO班,湖畔將在逐步考慮開設CTO班、CPO班、CFO班,甚至研究“企業二代”如何接班。
湖畔大學實體校園設計圖
這所由阿里巴巴親手籌備的 “大學”,其野心已經初見端倪。
很多人都喜歡把湖畔大學與商學院對比,其實它們之間并沒有太多可比性。
無論是組織性質、資金來源、運營目標,湖畔大學都顯示了自己的特殊性。它在民政廳下注冊為民辦非企業組織,目前通過募捐渠道進行籌款,其董事會聚集了柳傳志、馮侖、郭廣昌、史玉柱、沈國軍、錢穎一、蔡洪濱等對中國經濟產生重要影響或在中國商業環境中擁有話語權的企業家與學者。
馬云曾發出過MBA無用論,而湖畔大學的授課老師也大多為實干家。與商學院習慣探討成功案例不同,馬云表示湖畔大學是一所研究失敗的大學,學員們需要學習如何保持基業長青 (build to last),而非短暫盈利(build to sale),旨在挖掘國內未來十五年之后的商業領袖。
在挑選學員方面,除了設置了“三年創業經驗、三十名以上員工、納稅三年,并擁有三千萬營業額”的基本門檻,湖畔要求報名者必須通過至少一位指定保薦人的推薦,這份名單包括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蒙牛乳業集團創始人牛根生、新東方教育集團創始人俞敏洪等人。而國內的主流商學院并未設計這樣的高門檻,通過線上報名即可直接加入入選隊伍。
這種與眾不同的組織架構和嚴格的篩選制度,不僅僅保障了湖畔大學的質量和社群特色,還讓它暗藏了更多使命與重擔。
阿里巴巴投資部門很早就否認過他們與湖畔大學有關,湖畔的負責人也強調學校的決議模式由校董會投票決定,基金會的預算與投入將向社會公開。但是,我們不難發現,湖畔的學員構成基本與阿里巴巴的戰略步伐、對未來實體經濟的判斷保持一致。在外界,他們甚至被稱為“馬云門徒”。
在湖畔大學第一期學員名單中,互聯網創業者是主要力量;第二期學員中,互聯網公司的比例則由第一期的60%減少到30%;在第三期的76位候選人中,處于轉型期的傳統產業接班型的創業者明顯增多。這與馬云近年所倡導的“未來30年屬于裂變、重構之后的傳統企業”不謀而合。
從湖畔大學最新披露的四大教學模塊來看,平臺經濟和打造未來組織是其中的重要內容。而這兩個方向正是湖畔的授課者們近年來帶領他們各自的企業不斷嘗試的革新方向。
阿里巴巴IPO的招股說明書中,就曾24次提及“生態系統”,阿里巴巴的想象力和雄大野心可見一斑。
而馬云、曾鳴等人在給湖畔大學授課過程中,也都著重探討了平臺型企業的創新手段,馬云強調 “ 平臺型企業的核心價值體系就是如何讓別人做得越來越強” ,并對學員表示“你要么是平臺型企業,要么利用好平臺”。
阿里巴巴的平臺已經覆蓋了電商,金融、大數據、文娛、物流等領域,未來還會進一步將“計算”變成水電煤一樣的公共品,分享給生態圈的每一個參與者。而馬云2016年年底提出的“新零售”概念,又給阿里巴巴的世界帶來了新的參與者,進一步打通線上和線下,不斷拓展商業邊界,構建出競爭者難以模仿的商業形態。
校董之一的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在湖畔大學分享了復星整合生態圈,打通產業鏈的未來圖景。復星在2016年12月9日正式提出建立 “幸福生態系統”,將通過投后管理拉長產業鏈,為被投企業提供增值服務,讓每一個成員在復星的生態圈內不斷發展,為客戶提供全面的“幸福生活”。郭廣昌強調,復星尤其支持所投資的企業圍繞其產業上下游展開收購,內生與外延協同發展。由復星主宰的價值管理生態圈已初見雛形。
而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則在授課中向學員們表示,海爾的顛覆目標是從傳統名牌經濟轉型為平臺商業,從零和博弈轉型為共創共贏的生態圈,從名牌超值轉型為社群用戶的終生價值。目前海爾已經逐步去掉了管理者,變成網絡化的組織,聚焦了上千個小微,有200多個小微已經開始市場化,越來越多的外部創業者也在利用海爾平臺獲取資源,通過“小微”身份實現創新。張瑞敏希望在即將到來的物聯網革命中,引爆海爾籌備多年的用戶生態圈。
湖畔大學此次最終進入面試的79人,分別來自30多個產業,除了農業、金融等傳統領域,還有來自再生資源、新材料、機器人等領域的創業者。這79家企業平均營收25.9億元,平均納稅1.39億元,國際化程度也超過前兩期,一半以上企業擁有境外收入。
無論阿里巴巴相關部門如何否認,很顯然,湖畔大學的壯大過程,也正是阿里巴巴、復星們分享學員構成、孵化生態圈伙伴、構建更為龐大的商業生態系統之良好機遇。
“技巧并不是湖畔大學首要教給學員的東西”,校長馬云強調自己更在意價值觀層面。學員們在聽完湖畔“站得高、看得遠”的課程之后,都表示對阿里式的生態模式所蘊含的使命、愿景、追求感到深深震撼。
這不再是簡單的創客培養或投資行為,而是通過價值觀疏導,讓新一代的中國企業家跟上阿里巴巴、復星、海爾等生態型企業的成長思路——企業贏得未來的關鍵,已經不取決于消滅了誰,而在于團結了誰。
已經有了淘寶大學和阿里商學院的阿里巴巴,之所以還要建設不一樣的湖畔大學,是因為馬云認為 “我們希望聚集這么一批企業家,打造一個新的商業文明。我們相信新商業文明的時代已經到來。”
當下,行業邊界進一步消亡,產業鏈的參與者更加多元。湖畔的各位創始人、保薦人所領導的企業之間已經充分合作,彼此依賴。比如,復星集團已是阿里巴巴發起的網商銀行第二大股東,阿里巴巴以53.7億元港幣將銀泰納入了阿里商業圈,阿里體育與巨人網絡已經展開基于移動電競的戰略合作。
無邊界將成為組織的新常態,企業從過去的串聯關系,走向串聯與并聯交織在一起的網狀結構組織,從過去封閉的產業價值鏈過渡到現在的產業生態圈。
華為宣稱要建立“哥斯達黎加式”生態系統,聯合開發者伙伴進行創新;
馬化騰認為開放型生態即將從“大樹”變為“森林”,而騰訊的生態空間會順應形勢大規模擴容;
小米通過平臺向供應商伙伴傳達自身的價值觀和方法論,最終形成了“竹林效應”。
目前中國商業已經出現了技術型生態、流量型生態、社群型生態、資本型生態和混合產融型生態的初步格局。
處于生態圈中的核心企業,通過產業鏈布局和用戶應用場景創新,創造價值增量,形成了生態伙伴共贏機制?!?strong>要么是平臺型企業,要么利用好平臺”正是每一家企業即將看到的現實,和必須做出的抉擇。
可見,以學校為紐帶的社群網絡未來會進一步壯大,這無疑讓阿里圈的企業家、創業者、品牌業務之間的聯系與互動更為密切。一旦機會來臨,行業邊界會加速融化,產出新興的領域創新,最終成就出一副生機盎然的生態網絡。
2015年在湖畔大學第一屆開學典禮上,馬云發出呼聲:“湖畔大學要活300年,阿里只要活102年”。除了要實現偉大的企業家教育,這句話可能還包含著另一層蘊意——即使以阿里巴巴命名的實體公司不再存在,湖畔大學所引領的生態圈依然要保有活力。
湖畔大學甚至呼吁政府官員加入學員隊伍。 校長馬云希望湖畔能成為“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黃埔軍?!?/strong>,他認為 “目前從商的環境價值觀沒有真正的出現”、“希望有一天,二十年、五十年、八十年以后,很多中國的政府官員會說,我曾經受過湖畔大學商業意識的訓練,懂得了結果導向、效率導向和公平意識?!?阿里巴巴的發展日新月異,除了企業家群體,讓實體經濟的方向與自己判斷的思路保持一致也尤為重要。
當學員所領導的業務迅速成長之后,這些新的顛覆者,將以分享產業鏈、共抗風險、共同盈利為目標,最終成就一幅商業新版圖。而整個社會的商業價值觀,由于受到一批批學員企業家的引領,保證了方向和步調上的一致——這或許就是馬云所向往的“商業新文明”的未來圖景。
湖畔大學是外星人馬云新造的一個夢,我們與柳傳志的問題一樣:“10年后再看,湖畔大學的學生是否有相當的一批能夠成為中國經濟推動的力量?
[ 原創聲明:本文為婚嫁風向標整理匯總,責編:風曉標。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婚嫁風向標對觀點贊同或支持。 ]
關注微信公眾號:婚嫁風向標(hunjia365),定時推送,干貨互動精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