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年福建省婚姻登記數據出爐。一組數據亮相,與近年數據形成聯動,反映出當前福建省家庭婚姻的現狀、動態和趨勢。
結婚登記:下降中的扎堆
福建省民政廳提供的數據顯示,近5年來,福建省結婚登記總體呈現不斷下降趨勢,2020年結婚登記205629對,2021年結婚登記184838對,2022年結婚登記166214對,2023年結婚登記180818對,2024年結婚登記151555對。對此,長年研究“女性與婚姻”課題的福建師范大學社會學副教授嚴靜認為,首先是現今婚姻成本太高。網民總結出新時代結婚的牛馬三件套——房貸、車貸、下一代,這些婚姻“標配”的花費不容小覷。其次是新的法律關系、倫理關系等帶來的權利、義務甚至矛盾的增加。房產歸屬、財產分配、父母贍養等問題都會因“一紙婚書”翩然而至。此外,不可忽視的是,公眾人物對大眾思想的影響,一些網絡大V、自媒體達人等,如李梓萌、歐陽夏丹、張靜初、李子柒等,都選擇單身生活,而且,這樣的現象比較多,也會影響公眾對于婚姻的選擇。不過,嚴靜也認為,其中仍然可以看到結婚登記基數的龐大,這背后也是具有足夠的社會文化基礎和社會心理基礎,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生育與婚姻緊密關聯,對“養小孩”的渴望也是很多適婚青年做出婚姻選擇的動力源。福建省民政廳提供的數據顯示,近年來,在2月14日、5月20日、七夕“扎堆”結婚的青年越來越多,結婚登記數約是平常的10倍。嚴靜認為,這存在兩方面原因。
一是在特殊時間節點“曬幸?!?,通過社交媒體傳播,獲得更大范圍的觀看與祝福。這給扎堆結婚的人員,帶來了更多的幸福感和滿足感,也增加了其社交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正如流行語所說“毛坯的人生、精致的朋友圈”,通過社交媒體與親朋進行深度情感鏈接正成為一種潮流和風尚。
二是在婚戀觀念上,傳統和現代共生共存。在國學熱、國潮熱的背景下,婚姻的儀式感有所增強,在特殊日子扎堆結婚,既是討喜、示吉和祈福,又是對“百年好合”心理暗示和行動表白的加強。
另據數據顯示,福建省初婚年齡穩步推遲。根據我國現行政策,男性年滿25周歲、女性年滿23周歲即為晚婚。對此,嚴靜認為,隨著熱門城市、熱門單位、熱門崗位對學歷的要求越來越高,現代青年對高學歷的追求也越來越普遍,在當前的“考研熱”“考博熱”之下,讀書延遲了人們的結婚時間。
兩岸婚姻:數量較多的背后
福建省民政廳提供的數據顯示,福建是兩岸婚姻數量最多、最為集中的省份,自1989年在廈門登記第一例涉臺婚姻以來,閩臺同胞超12萬對喜結連理,占同期全國兩岸婚姻總量近1/3。其中,男方為臺灣居民的結婚登記數104281對,女方為臺灣居民的結婚登記數11665對。前者大約為后者的9倍。據海峽婚姻家庭服務中心負責人分析,這可能與福建省政府部門比較重視服務兩岸婚姻家庭的做法有關。據福建省民政廳社會事務處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民政系統通過持續舉辦海峽兩岸婚姻家庭論壇、閩臺婚姻家庭融合發展懇談會、閩臺集體婚禮等活動,持續深化海峽兩岸婚姻家庭服務。為了更好地服務兩岸婚姻家庭,自2012年以來,福建省海峽兩岸婚姻家庭服務中心、?海峽兩岸婚姻家庭協會、廈門市海峽兩岸婚姻家庭服務中心、福州市海峽兩岸婚姻家庭服務中心、漳州市海峽兩岸婚姻家庭服務中心在福建省陸續成立。其中,海峽兩岸婚姻家庭協會是大陸唯一一家開展兩岸婚姻家庭服務的全國性團體。福建成為全國第一個成立省、市兩級專門服務海峽兩岸婚姻家庭機構的省份。海峽婚姻家庭服務中心負責人認為,兩岸婚姻的動態和趨勢正是兩岸交流工作厚積薄發的體現。多年來,中央和福建出臺的一系列便利兩岸民眾交流交往交融、定居創業就醫就學等的政策持續出臺,而且如今有了更多助力落地的載體和舉措。當政策疑點、盲點逐步解決,堵點、漏點逐步清理,政策效應自然逐步釋放。他還分析指出,兩岸婚姻登記數量的走勢,是兩岸社會經濟水平差距縮小的一個重要表現。上述觀點也得到了證實。在2024年6月底第二屆閩臺“山盟海誓”集體婚禮活動上,經過8年的愛情長跑,臺胞劉永鑫與貴州女孩楊沁永結同心。劉永鑫表示,他與大陸妻子的姻緣即是從妻子到臺灣訪學開始。他認為,目前兩岸互相開放的訪學機制等人員往來機制和交流機制,以及定居落戶政策給兩岸婚姻提供了契機。
[ 原創聲明:本文為結婚產業觀察轉載;來源:福建日報;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結婚產業觀察對觀點贊同或支持。 ]
關注微信公眾號:結婚產業觀察(wionews),每日推送,干貨互動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