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15951931910
2月初,民政局官網發布了《2024年4季度民政統計數據》,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婚姻登記數610.6萬對,相比2023年下降了約20.5%。同時,離婚登記數則增加了2.8萬對,上升約1.1%。
從歷年數據來看,在2023年以前,全國結婚登記數已持續下跌多年:2013年全國結婚登記量為1346.9萬對,是近二十年來最多的,隨后在2014年開始逐年下降,雖然在2023年回升至768萬對,但2024年再度觸底。610.6萬對的數字不僅低于2023年,也低于回升前的2022年。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家庭與性別研究中心主任李婷告訴媒體,2024年結婚登記數下降,一部分是受到疫情后補償結婚效應逐漸結束、適婚年齡人群減少等因素的影響。
結婚人數可以體現出人口結構變化,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數據測算,2013年我國20-39歲適婚群體人口數約為4.35億,而到了2023年,該人群降至3.71億,少了6400萬人左右。
華東師范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丁金宏認為,2024年結婚人數下降可能與“無春”的習俗避諱有一定關系(農歷中沒有立春節氣的年份稱之為“無春年”,民間有“無春年”不結婚的說法),2025年結婚數量很可能會從去年因習俗避諱帶來的低點小幅反彈。但是,這種變化趨勢不宜以年度趨勢斷言長期走勢,長期來看,結婚人數仍會波動下降。
目前已有數個省份發布了2024年結婚登記人數情況,因為地方經濟發展、人口規模的差異,結婚人數也出現了顯著不同。
比如,2月12日,據當地媒體報道,2024年湖南結婚登記總數為22.79萬對,相較于2023年的29.98萬對減少7.19萬對,同比下降19.3%。事實上,從目前各地發布的2024年結婚登記數量來看,地方去年登記結婚的人數普遍下降。
地方結婚數量普遍下降
人口第一大省廣東近日發布了廣東民政事業統計季報(2024年第四季度),根據報告信息,2024年1-12月,結婚登記數量為51.2萬對,而在2023年1—12月,廣東的結婚登記數量為63.2萬對。
一線城市廣州和深圳在2024年的結婚登記數量分別為83712對和91926對,較2023年也有所下降。
不僅僅是廣州和深圳,同為一線城市的上海也公布了2024年的結婚登記數量,2024年,上海共辦理結婚登記90167對。在2023年,上海辦理的結婚登記為104210對。
此外,北京盡管尚未公布2024年的整體數據,但2024年前三季度,北京結婚登記數量為8.9萬對,相對于2023年前三季度的9.7萬對有明顯下跌,2024年結婚對數下降幾乎已成定局。
不僅僅是一線城市,不少省份和地級市也已經發布了2024年結婚登記數量。比如,根據云南發布的民政事業統計季報表,2024年結婚登記數量為26.2萬對,較2023年的28.8萬對有所下跌。
連云港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市結婚登記數量與2023年相比減少5456對,同比下降約22.4%。
揚州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共有20727對新人喜結連理,比2023年減少4652對。
丹陽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市共有2822對新人登記結婚,相較于2023年,減少了900余對。
目前來看,2024年各地發布的結婚人數普遍下降,但不少地方比如云南的跌幅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清華大學社會學博士后、北京理工大學教育學院特別副研究員史薇表示,2024年結婚對數下降是正?,F象,是過去十余年結婚對數下降趨勢的延續?!皬亩唐谝蛩乜?,原因包括2023年疫情后婚育補償效應基本釋放完畢,同時2024年是‘無春年’,受傳統觀念影響,部分人推遲結婚。從長期因素看,包括適婚人口減少、初婚年齡推遲、婚姻觀念轉變、經濟壓力增大等?!?/span>
從結婚率來看,盡管廣東的結婚總量高居全國首位,但其1.27億(2023年)的龐大常住人口基數使得實際結婚率僅為5‰,低于全國5.4‰的平均水平。
人口普查年鑒顯示,2020年廣東4246.9萬戶家庭戶中,占比最高的為“一人戶”,達到33.22%。一般來說,一人戶家庭主要是老年單人家庭或者年輕人單人家庭,當前,廣東“一人戶”的占比數位居全國第一。
另一方面,新疆、西藏和青海卻以8.3‰、8.1‰和7.9‰的高結婚率位居前列,而上海、浙江等經濟發達地區的結婚率卻低至4.2‰、4.5‰。這種數量與比率的倒掛現象,背后隱藏著人口基數、年齡結構、受教育程度、文化傳統等多重因素的復雜交織。
適婚年齡人口下降“加速度”
經濟發達地區的高收入并未帶來更強烈的結婚意愿,反而催生了“婚姻延遲癥”。以結婚率最低的上海為例,2024年,上海全市結婚人員平均年齡為34.9歲。其中男性35.8歲,女性34歲。全市初婚平均年齡30.1歲。
人口學者何亞福曾分析,一般來說,經濟越發達,結婚率越低。一線城市結婚率低主要是受到外來人口較多和房價較高等因素等影響,而像是西藏等地區保留著傳統婚育文化,并且當地結婚成本較低,比如彩禮要求不高、房價較低等,這些因素都成為維系傳統婚姻觀念的“潤滑劑”。
通過近十年來的數據發現,從2014年到2023年,全國多地結婚率都出現下降,其中安徽在近十年中結婚率降幅最大,其次是河南、湖北及福建,僅有西藏的結婚率出現增長。
從已經發布的數據看,結婚年齡推遲的問題,在大城市和小城市都同樣明顯。
連云港全市結婚人員平均年齡為31.43歲,其中男性32.05歲,女性30.8歲,全市結婚登記平均年齡逐年提高。從初婚年齡看,連云港全市初婚平均年齡27.86歲。
史薇指出,近年來,中國結婚年齡分布呈現出明顯的推遲趨勢,且30歲以上結婚人數占比逐漸上升。結婚年齡的推遲不僅壓縮了結婚窗口期,還通過進度效應減少了每年進入婚姻的人數。
然而,另外一個因素對于結婚人數的持續影響或許更大,這就是我國適婚年齡人口數量快速下跌。
中國統計年鑒2024,透露出我國最新適婚年齡人口的信息。2023年,我國在20—24歲、25—29歲、30—34歲和35—39歲的人口,在總人口中占比分別為4.97%、5.69%、7.64%、7.99%,20—39歲的適婚年齡人口在總人口的比重為26.29%。
這一占比較2013年、2020年均有明顯下跌。中國統計年鑒和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3年、2020年我國適婚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分別為31.97%、27.66%。
這一趨勢是否有可能改變?目前看來,適婚年齡人口下降的趨勢難以改變,且在最近10年呈現加速下跌的趨勢。
以2020年人口普查的數據來看,當年30—34歲、35—39歲年齡段的人口分別為12414.52萬人、9901.29萬人。而10—14歲、15—19歲的人口分別為8525.60萬人、7268.41萬人。
這意味著,隨著2020年的35—39歲的人口在2025年退出適婚年齡人口,15—19歲進入適婚年齡人口較之大幅減少超過2600萬人。此外,在2030年,2020年30—34歲年齡段人口退出適婚年齡人口之后,當年10—14歲年齡段人口進入適婚年齡,也較之大幅減少超過3800萬人。
史薇表示,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2010—2020年,15—35歲青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33.5%下降到27.2%。同時,80后、90后、00后存活人口分別為2.14億人、1.78億人和1.55億人,整體呈不斷下降趨勢。20—40歲的適婚年齡段人口數量的大幅下滑,將導致結婚對數減少。預計2023—2043年,20—40歲人口將繼續減少16.9%,這意味著未來結婚對數可能繼續處于低位。
從“催婚”轉向“護航”
結婚人數的多少會直接作用到生育方面,國家統計局網站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全國出生人口954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77‰。相比2023年,去年我國出生人口增加了52萬人。人口出生率相比上一年提升了0.38個千分點。
為了有效提結婚率和生育率,中央及地方政府紛紛出臺創新政策,把鼓勵婚姻和生育寫進了地方工作報告里,試圖從“催婚”轉向“護航”。
比如2024年8月,國家在《婚姻登記條例(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中提出,結婚和離婚登記不用再帶戶口簿,這被認為是降低了結婚的門檻。以前,戶口簿大多掌握在父母手里,很多年輕人因為父母不同意,拿不到戶口簿,結果婚就結不了?,F在只要身份證就能搞定,真正實現了“婚姻自由”。
有些地方則直接給真金白銀,2024年10月,山西呂梁發布通知,2025年1月1日起,在該市結婚登記且女方年齡在35周歲及以下的夫婦,將獲得1500元獎勵。
公開報道顯示,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曾于2023年8月出臺規定,對雙方均為初次結婚登記且女方年齡在25周歲及以下的夫婦(至少一方為常山戶籍)給予1000元獎勵。
不僅如此,各地還在延長婚假,2024年11月,山西的婚假直接延長到30天,和甘肅并列全國第一。河南、黑龍江、新疆的婚假也分別有28天、25天和23天。
婚姻問題不僅僅是個人選擇,更是社會系統性問題的反映,與其“催婚”,不如解決后顧之憂,有效降低婚育成本,推動婚育友好型社會建設。對于如何提升年輕人結婚意愿的問題,華東師范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丁金宏指出,要靠家庭幸福感的社會體驗和孩子的家庭價值去“感化”年輕人,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 原創聲明:本文為結婚產業觀察轉載;來源:新京報、21世紀經濟報道;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結婚產業觀察對觀點贊同或支持。 ]
關注微信公眾號:結婚產業觀察(wionews),每日推送,干貨互動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