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15951931910
結婚?不結婚?
國家統計局和民政局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結婚率僅有7.2‰,達到2013年以來的最低值。
離婚率逐年升高,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不結婚或者晚婚。
有人表示“不會愛自己,談何愛別人”。有人認為結婚是傳統,“上下五千年都結婚”。也有人年滿五十也非常后悔結婚。
但不管怎樣,結婚率下降是不爭的事實!
是經濟環境變了,還是世道人心變了,還是正常范圍波動?
在未來,是婚姻制度走向消亡,還是婚姻形式越發多種多樣?也有幾位大頭發表了他們的觀點!
?建議縮短學制,讓年輕人提前進入職場?
?提高女性地位,保障非婚生育的合法權益?
2018年全國結婚率創新低,和年輕人的獨立性更強、自主性提高有很大關系。他們的經濟基礎提升,受教育程度持續攀升,自主性和話語權越來越強。
在經濟越發達的城市,女性參加工作的比例越高。良好的經濟基礎使女性更獨立,對挑選另一半的態度更謹慎。她們很多人畢業后已經錯過了最佳婚育年齡,再加上婚后要面臨超高的生育機會成本,這導致了大量職業女性面臨“工作還是家庭”的兩難選擇。而高房價收入比也是影響婚姻的重要屏障。
此外,結婚率降低也跟人口結構變化有關。隨著老齡化的發展,結婚適齡人口的比重在相應減少。
梁建章表示:排除影響婚育的障礙、減緩少子化的速度,是迫在眉睫的社會需求。他建議:
1.?縮短學制,讓年輕人提前進入職場。
2.提高女性地位,保障非婚生育的合法權益。
?年輕人不愿結婚是因為沒有了顧慮??
?中國結婚率會繼續下降?
在過去,人們對生活有顧慮,需要通過結婚這種社會契約來獲得安全感,擁有婚姻這份承諾,意味著多一個人分擔風險,還可以生孩子來保障晚年生活。
過去,人們會問“你怎么還不結婚”“你為什么要離婚”,因為結婚是約定俗成必須做的事,離婚則需要充分的理由,最好能修復關系,而不是直接離婚。
隨著經濟越來越發達,人們的觀念變了,顧慮越來越少。尤其是大城市里的年輕人經濟獨立,養老有保險,生活精彩且選擇更多??梢员3謶賽坳P系,也可以同居但不結婚,還可以有不同的性取向,結婚不再是唯一的選擇。所以今天我們會常常說“你為什么要結婚”“我為什么要結婚”。
當然,很多年輕人還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來自長輩催婚的壓力,在“結婚是人生命中必須要完成的一件事”這樣的傳統思想下,步入了婚姻。
今后,隨著長輩們思想的開放,年輕人迫于壓力而結婚的比例會越來越低。這是一種趨勢,因此未來中國的結婚率還會下降,直到下降到一定程度后,保持在穩定的狀態。
?中國男女比例嚴重失調?
?適婚男青年遠多于適婚女青年?
?是2018年結婚率創新低的一大原因?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0年14歲至27歲男性人口(相當于2018年22歲至35歲男青年)有1.54億,而2010年12歲至25歲女性人口(相當于2018年20歲至33歲女青年)只有1.43億。(注:中國現行法定最低結婚年齡是男22歲,女20歲。)
適婚男性比適婚女性多了1100萬人,這不可避免會導致大量的男青年(尤其是農村地區貧窮的男青年)找不到對象。
男女比例失調,是全國結婚率創新低的重要原因。
有人認為,出生性別比失衡的根本原因是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我不完全認同。在沒有計劃生育政策約束的情況下,如果一對夫婦有很強烈的男孩偏好,這對夫婦可能會一直生下去,直到生出一個男孩為止。這樣,無論人們生多少個孩子,只要人們不進行性別選擇人工流產,那么大自然會自動作出安排:出生性別比例基本平衡。
出生性別比例失衡是重男輕女觀念、生育數量限制和胎兒性別鑒定這三個因素共同作用的后果,缺一不可。
?婚姻是反人性的?
?有生之年能看到現有婚姻制度的瓦解?
從某種角度上說,現有的婚姻制度是反人性的。
回到婚姻的本質:一個利益共同體,往往最穩固的婚姻都是基于經濟利益的。選擇了婚姻就不要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它是社會生產資料的優化組合方式,以共生關系的戰略聯盟而存在,它的本質是——生存。
中國式婚姻,即使在今天現代文明社會,依然保留著傳統農耕文明從屬式的結構。大城市接受比較多元的現代化思維,然而婚姻模式依然是一種工業文明合作模式與農耕從屬模式的結合體。
缺乏契約精神,男女地位不平等,很多落后地區依然有著“物化女性”的思維,這都是中國式婚姻的不合理之處。
在中國結婚,是兩個家庭的合并,而不是個體之間的結合。社會形態上依然不是以“個體”而是以“家庭”為最大單位的。
如今的“剩女”現象,恰恰反映了一個社會的進步。
大多數的“剩女”都是主動選擇,而不是被動的“被剩下”,“要求高”只是她們更忠實于自己的內心,她們大多是受到良好教育、人格和經濟獨立、精神世界豐富的人。對于她們來說,如果婚后生活質量下降,還不如選擇不參與這種契約型的合作模式。
[ 原創聲明:本文為結婚產業觀察轉載;來源:吳曉波頻道;責編:風曉標;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結婚產業觀察對觀點贊同或支持。 ]關注微信公眾號:結婚產業觀察(wionews),每日推送,干貨互動精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