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15951931910
人口大規模流動后,外出人群結婚年齡逐漸延遲,且通婚圈擴大。此外,女性流動人口跨省通婚可能性高于男性,且學歷越高跨省結婚比例越高。
人口流動之后,結婚年齡推遲
上世紀90年代戶籍制度松動之后,人口遷移流動席卷全國。隨著人們交際圈的迅速擴張,結婚年齡也在逐漸推遲。尤其是當前流動人口主體正發生由老生代向新生代的轉變和更替,新生代大多是在流動過程中或者是流動之后才結婚,這與老一代的“先成家,后立業”存在較大的差別。
自2000年以來,新生代流動人口(1980年后出生)的初婚年齡上升的變化非常明顯。男性新生代流動人口初婚年齡由2002年的22歲增加至2013年的25.97歲,女性則從20歲增加到24.97歲。并且根據衛計委2013年流動人口動態監測數據,新生代流動人口中單身比例占到40.13%。
找個外地人結婚的概率越來越大
不僅是結婚年齡,人口大范圍的流動還影響到了人們結婚對象的選擇。這種變化體現為,由于流動過程中,處于婚齡期的青年男女有了更多相識的機會,而與老家的同齡群體聯系反而會較弱。因此,他們選擇結婚對象更可能發生在流入地,或者是來自其他地方的流動人口。
以80后為時間界限,通婚圈的變化非常明顯。在“同一縣市”通婚的比例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減少,60后高達78.36%,70后降為74%,80后又降低到65%,90后新生代流動人口在本縣市通婚的比例只有60%?!笆瓤缈h市”的通婚逐漸增多,60后只有9.4%,70后上升到9.53%,80后進一步增加到13.25%,90后已經超過14%,新生代流動人口與老一代流動人口的通婚圈相比,有了明顯的擴展,通婚地域不斷延伸。
根據衛計委在2013年中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的數據,外出人群結婚對象的選擇以省內通婚為主,跨省通婚占到17%,且跨省通婚中45%都是鄰省通婚。
從總體趨勢上看,結婚年份越晚的跨省通婚比例越高。數據顯示,在80-90年代中期,流動人口跨省通婚比例在1%~2%之間,2000年以來變化更為顯著,平均每年保持1個百分點的速度在增長。
父母難再“包辦”,卻依舊不放棄“參謀權”
對家庭所在地的考慮兩代人之間有所不同,父母一代比子女一代考慮得更多。一般情況是父母的思想趨于保守,希望子女選擇配偶時考慮地理距離比較近的對象。
除去性格、人品、能力三個同時被列入首要考慮因素外,其他擇偶因素在父母和子女嚴重差別較大。特別是對家庭所在地的考慮,有的父母比較反對遠距離的通婚,尤其是跨省通婚,擔心結婚以后各種文化習俗的不適應、語言不通、兩個家庭具有姻親關系家族成員交往不方便,導致姻緣關系弱化。
更為嚴重的看法是,父母認為女兒嫁到很遠的地方以后,和沒有養育女兒一樣,“遠嫁”就等于“沒生”。這種思想在一些偏僻的農村地區尤為突出,在城市也存在,有的家庭還因此鬧得家庭不和睦。
但事實是,女性流動人口比男性跨省通婚的可能性高11.4%左右,這與我國的“從夫居”制度有關。男性流動人口外出后大多數都會考慮往老家返回,而女性人口可以通過婚遷實現永久性的遷移。(《中國流動人口通婚圈研究》2015)
讀到研究生,三成人結婚要跨省
大范圍的跨省通婚雖然可以簡化婚禮儀式、節約成本,但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姻親關系,特別是與家庭、父母的聯系。然而,越是高學歷的越有可能挑戰這種“保守思想”。
從調查數據來看,受教育程度越高,跨省通婚的比例越高。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跨省通婚比例整體偏低,均在5%以下。但隨著文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高中或高中以上的跨省通婚比例迅速升高,中?;潭瓤缡⊥ɑ楸壤^了10%。大學??莆幕潭瓤缡⊥ɑ楸壤秊?6.85%,大學??婆c大學本科之間都存在顯著的差別。研究生的跨省通婚比例更高,超過了30%。
另外,不論對已婚者的現實通婚圈還是未婚者的意愿通婚圈來說,獨生子女的地域通婚圈明顯小于非獨生子女。獨生子女在本縣市內通婚的比例明顯偏高,而跨縣市和跨省通婚的比例較低。
[ 原創聲明:本文為婚嫁風向標轉載,來源:騰訊,新聞說明書;責編:風曉標;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婚嫁風向標對觀點贊同或支持。 ]關注微信公眾號:婚嫁風向標(hunjia365),每日推送,干貨互動精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