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15951931910
近日,著名經濟學家任澤平在社交平臺建議法定婚齡降到18歲,保障單身女性生育權,引發社會討論和爭議。
近日,著名經濟學家任澤平在社交平臺建議法定婚齡降到18歲,保障單身女性生育權,引發社會討論和爭議。
他表示結婚人數下降的原因:一是年輕人數量下降,二是適婚人口男多女少,三是養育成本高,四是結婚成本高,五是社會競爭激烈、就業壓力大,六是年輕一代的婚姻觀念已經發生改變。
同時他還提出了建議,建議:增加大城市住宅土地供應,給予有孩子家庭購房補貼;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建立男女平等、生育友好的社會支持系統;放寬收養和送養條件;法定婚齡降到18歲;保障單身女性生育權。
對此,網友直接表示,建議專家不建議。
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結婚登記為764.3萬對。這是自2003年以來,結婚人數首次低于800萬對大關。這也創下了1986年(民政部網站公布有1986年以來的數據)以來的新低,僅為2013年最高峰的56.6%。
我國結婚率從2000年的6.7‰上升到2013年的9.9‰,隨后逐年下降,2020年結婚率下降到5.8‰;離婚率從2000年的0.96‰上升到2020年的3.1‰。
結婚登記數據包括初婚人數和再婚人數,相比再婚人數,初婚人數與出生人口的關系更為密切。
根據國家統計局編著出版的《中國統計年鑒2022》,2021年我國初婚人數為1157.8萬人,比上一年減少70.8萬人。
這也是多年來初婚人數首次跌破1200萬人,為1985年(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2》、國家統計局網站公布的1999年以來的歷年統計年鑒中的數據得出)以來的新低。
此外,近年來我國青年初婚年齡大幅推遲。根據《中國人口普查年鑒-2020》,2020年我國的平均初婚年齡28.67歲,比2010年的平均初婚年齡(24.89歲)增加了3.78歲。
初婚平均年齡推遲,并不是中國的獨有現象,而是許多發達國家的普遍現象。根據經合組織的數據,2019年主要發達國家的平均初婚年齡如下表:
從上表可見,2019年日本平均初婚年齡為男性31.2歲,女性29.6歲;韓國為男性33.4歲,女性30.6歲;美國為男性29.8歲,女性28歲;歐盟27國平均初婚年齡為男性33.3歲,女性30.7歲。
平均初婚年齡為何推遲?
從歷史趨勢來看,上世紀80年代初期,平均初婚年齡呈現下降趨勢,1980年為23.59歲,1986年降低到22.83歲,此后開始上漲,到1992年又漲到23歲以上,1996年突破24歲,2011年突破25歲,2014年突破26歲,2017年達到27歲,2020年超過28歲。
這一代人為什么會晚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由。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研究室主任馮文猛分析認為初婚年齡推遲有4個重要原因:
一是受教育水平的提升;二是社會競爭激烈,就業壓力大;三是結婚成本上升,房價上漲,彩禮提高;四是婚姻觀念的改變,現在的年輕人自我意識增強,越來越重視婚姻的自主選擇和質量。
對于近些年降低法定婚齡的建議,馮文猛表示,現在初婚年齡已經遠遠高于法定婚齡,如果導致初婚年齡提升的主要因素消除不了,降低法定婚齡預計也沒有太大作用。
而且考慮到婚姻的穩定性,在不夠成熟的年紀下過早結婚也可能會導致更多的離婚、單親家庭,這對個體家庭和孩子都是不利的。因此,降低法定婚齡的實際意義不大。
[ 原創聲明:本文為結婚產業觀察整理;責編:風曉標;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結婚產業觀察對觀點贊同或支持。 ]
關注微信公眾號:結婚產業觀察(wionews),每日推送,干貨互動精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