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15951931910
從建國至今,中國人的婚戀觀從壓抑到自由、從單一到多元的變化,正是65年來中國社會發生巨大變化的體現。
婚戀觀是社會的一面鏡子,也是社會價值趨向的晴雨表。從建國至今,中國人的婚戀觀從壓抑到自由、從單一到多元的變化,正是65年來中國社會發生巨大變化的體現,而每個階段獨特的婚戀觀念,也從側面反映出這個階段的社會現實。
上海社會科學院的一份調查報告中稱,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青年人擇偶的關鍵因素是本人成份、政治面貌和家庭出身。五六十年代,最受歡迎的是以單一價值選出的“模范”和“英雄”,到了文革時期,貧下中農、幾代紅之類的出身成了一個頗有份量的條件,因為它起碼可提供一個較為可靠的政治背景,以保證在飄乎不定的政治風云中不會使家庭出現大的動蕩。
到了八十年代,歷經幾番政治運動、一度忘卻自我的國人漸漸在情感意識上復蘇,不再對家庭生活羞于啟齒。政治面貌、家庭出身已不再成為擇偶的關鍵因素,取而代之的是學歷和財富。八十年代初期,有知識、懂生活的大學生、研究生、留學生是青年人的理想對象。八十年代末期,放開的經濟政策孵育出一批“萬元戶”,優渥的經濟條件使他們成為新的被追逐對象。九十年代,隨著市場經濟的浪潮的到來,金錢成為擇偶的重要因素,商人、大款、企業家和外企員工因此成了婚戀市場的“香餑餑”。社會學家李銀河在論文《中國人的性愛與婚姻》(1991)中展示了對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報刊雜志刊登的征婚啟事的研究,數據顯示,有94.7%的征婚者在征婚啟事中提到了自己的職業,81%的人提到自己的教育情況,56.7%的人提到了自己的收入水平,而提到興趣愛好、婚史和家庭背景的僅占30.7%、20.6%和17.7%。也就是從這個時期,中國開始出現了“釣金龜婿”、“傍大款”、“包二奶”等現象。
新千年之后,人們對擇偶標準的多元呈現表現出空前的寬容。年齡不再是界限,婚否也不再是障礙,只是在錢袋子與真感情間掙扎。調查顯示,現在的青年人在擇偶時,最看重的是感情投入,其次是容貌外表和興趣愛好,而將經濟條件和家庭背景作為擇偶必備條件的僅有28%和21%。在婚戀市場上,男性公務員和女性教師最受歡迎,警察/軍人、企業主、企業管理人員和醫務工作者也是熱門選擇。
在擇偶觀逐漸多元化的同時,人們對待戀愛、婚姻和性的態度也越來越自由。據調查,80年代之前,中國人婚前性行為的比例僅為16%,隨著時間發展,這一數字不斷上升,2013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有71%青年人有過婚前性行為,還有22%的人表示贊成一夜情。在婚姻關系的結束和重新開始上,國人的觀念也逐漸變得開放。80年代以前,中國家庭的離婚率約為0.44%,再婚占結婚總數的比例不足1.2%,而2013年的最新數據顯示,國人離婚率約為2.3%,在65年間增長了5倍,再婚占結婚總數的比例為10.6%,增長了將近8倍。在找對象的問題上,中國人正在變得越來越自由、開放和多元化。
[ 原創聲明:本文為婚嫁風向標轉載,來源:上海市婚姻介紹機構管理協會;責編:風曉標,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婚嫁風向標對觀點贊同或支持。 ]
關注微信公眾號:婚嫁風向標(hunjia365),定時推送,干貨互動精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