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婚論嫁成“剛需”,單身男女仍需謹慎選擇婚戀網站。
5月20日被年輕人稱為“表白節”,這一天有婚戀網站發布了相關相親數據。然而,看似甜蜜的網戀,可能不光藏著幸福,還有不少“陷阱”。
和你在網絡上談情說愛的未必是你想象中的那個人,甚至可能不是異性,他(她)跟你談話的所有內容也可能是早就設計好的模板,甚至是一套程序化的詐騙套路,這所有的處心積慮都是為了騙你的錢財。
由于社會壓力的逐漸增大,大部分年輕人將全部的精力用于工作至上,而忽略了自身的婚嫁問題。但這樣的現象下也提供了較大的婚戀相親市場,在獲得利益的同時還解決了大部分單身青年的情感問題。
雖不能做到盡善盡美人人都嫁得如意郎君或是娶得賢妻良母,但在較大程度上解決了社會單身群體持續增長的問題。
隨著婚戀市場的開發,各種婚戀公司也隨之而來,但其質量就變得良莠不齊起來。
不少婚戀公司都是存著一種渾水摸魚的心態,光收錢不辦事的大有人在,更有甚者在簽訂婚戀相親條例的同時加入“霸王”條款,不少的相親人士損失較大。
但存在的現象不止于此,不少婚戀相親網站對于相親者的信息記錄不準確或是信息完全與本人是天差地別,這導致不少不法分子混入其中,以相親者的身份施行詐騙手段。
這樣的現象發生并不在少數,到最后相關公司并沒有站出來保護用戶的合法權益。從“WePhone創始人蘇享茂被前妻逼迫自殺”刷爆朋友圈,到“騙子出獄次月冒充警察成功注冊”,用戶真實身份認證問題一直是消費者投訴的重點。
2017年9月份,共青團中央、民政部、國家衛生計生委曾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青年婚戀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協調推動各部門,推動實名認證和實名注冊嚴厲打擊婚托、婚騙等違法婚介行為,依法整頓婚介服務市場。
盡管有相關條例的頒布,但是部分的平臺還是采取“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應付對策,沒有深刻落實導致不少相親者權益得不到應有的保護。
據有關了解,婚戀網站所謂的實名認證主要依靠手機號碼,而對于會員所上傳的證件真偽沒有核實的機制。部分平臺聲明“作為一個海量信息平臺,從技術以及成本上,皆無法確保每一條信息的真實性”。這樣的聲明無疑是一種推卸責任的理由,說的冠冕堂皇但實際不堪入目。
有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達到適婚年齡的單身男女已達2億。從中大致可以窺見中國婚戀市場的發展潛力。
談婚論嫁已成單身男女的“剛需”,但對于婚戀網站還需謹慎選擇。筆者認為,按照國家規定,實名登記是最基本的要求,婚戀網站有義務對會員信息嚴格審查。雖然詐騙行為與交友平臺推薦信息不實沒有必然聯系,但婚戀網站放任虛假信息發布,就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其在會員審核管理上的漏洞,無疑成為“幫兇”、是多次騙局能成功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