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15951931910
一個疑問:一個月簽下了2017年50%以上的單量,行業形勢大好,可以借此擴充團隊、改造團隊么?
2018年,結婚行業最大的問題很快就暴露出來了:幼稚到讓人發笑的市場洞察力和經營能力。
而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暴露的時間點僅僅在開年不足一個月的時間……
老李曾和一個婚慶公司的老板在微信中侃大山,大概意思是:該老板2018開年一個月,就簽下了相當于2017年50%以上的單量(不管是聽語音還是看文字,都能感受到他覺得自己牛逼壞了)。然后就是想利用這個契機,把自己的團隊提升一下,正式進軍高端市場。
還分了兩步走:
我呢?直接說他是“傻逼”。
第一,現在的成績和他是不是牛逼了無關,而是因為去年市場實在太慘淡,今年只不過是恢復正常罷了。
其3月份簽單量占到去年50%以上,就今年的市場而言,根本不算啥。我知道的最高數據是達到100%,平均數據是45%左右,最差的是30%左右。他這個50%頂多算是平均水平,對比他在當時市場中的位置,說的直白點就是正常發揮,根本不值得拿來炫耀。如果低于這個數據,反而說明公司和團隊出了問題。
事實上,今年只要是開婚慶的,傻子都能接單掙錢。
我告訴他,任何一個行業都有一個叫基本面的東西,所有的一切都離不開這個基本面,而大部分基本面都和有需求的人口基數有關。比如:化妝品的基本面是對化妝有需求的人口基數;汽車市場是對有購車需求的人口基數有關等等。
而我們結婚行業的基本面則是適齡結婚人口數(和婚姻登記人數是不同的,婚姻登記人數只能用來判斷短期趨勢,比如,一年內。而適齡結婚人口則是做長期判斷的)。
如果他稍微勤快點,就會知道80年代后半段,自1985年開始,人口出生率開始上升,一直到1989–1990兩年,達到了建國以來人口出生率的頂點,差不多一年生出了2500萬人。然后1991年開始,91—92兩年出現斷崖式下跌,人口出生率一下降了20%,之后就一直是逐年下降,1998年降到了現在的平均水平,每年差不多1600萬~1700萬人。
也就是說在2018年,1989—1990兩年出生的人,分別是29~28歲,眼前就是30歲的檻,這個年齡對于女性來說,哪怕是在沿海發達地區,也是那種再不嫁人就屬于沒人要的年紀了。更別說那些認為26歲嫁不出去就丟臉的內陸地區了。
再加上2016年–2017年上半年的房產市場火爆,帶來的大批購房,由于2017年下半年政策突然收緊,很多城市的房產交易不得不停止,所以一部分人在那兩年買了婚房,另一部分本來是投機買家,因為政策原因無法獲利,干脆把房子給子女安家落戶,變成了婚房。
另外,中國人對1+8的組合,在大部分地區有種神奇的迷信和魔力。而且雖然僅僅是兩年后的2020年,聽上去也感覺是像在談論未來。
以上幾種因素的疊加,導致2018對比過去的2017一定是一個婚禮需求的爆發年。
可問題是,2019呢?我對2019其實是一個非常悲觀的態度!
理由很簡單,2018有大概率出現本來可以在2019年上半年結婚的人,因為一些感性的原因比如:“2019就三十歲了”,“奧運十周年”,“18、18,咔咔就發”…….全部都會想盡一些辦法擠進2018年。
還有理性的原因:89、90生育高峰期帶來的結婚人口紅利,在2018年將是最后的一年紅利期,自2019年開始,結婚人口年齡將全面邁向90后。
此外,很多人把二婚人口也看做是一個市場機遇,如果你是個站在宏觀面角度看問題的投資人,大型的互聯網平臺型企業,這樣考慮是可以的。但你就是一家破婚慶,把二婚人口看做是一個市場機遇,而且還看做是一個眼前的市場機遇的話,我覺得你趕緊關門吧,好高騖遠和看不清自己只會讓你血本無歸,還不如乘早收手。
什么時候二婚對婚禮人有價值?等什么時候新婚人群對婚禮消費變成剛需了,那個時候才可能有價值(什么時候算剛需,這個問題我曾經說明過,懶得再解釋了)。
第二,作為一個有經營頭腦的婚慶老板,應該乘著2018年多賺錢,多儲備糧食。
別感覺自己情況好轉了,就想著擴充團隊,改造團隊,提升團隊。不是說這些事不能做,而是在今年不能做,今年最正確的思路是就算忙成狗,只要還忙的過來,就最好不加人,更不要做團隊換血的事情。
特!別!是!別!想!著!去!提!升!品!質!
農民伯伯都知道秋收儲糧好過冬的道理。我們婚禮人是怎么了?
誰在2018年做這件事,誰就是為行業做貢獻,而且我相信2018年因為感覺自己業績好了,做這件事的婚慶公司大把。而等到2019年的時候如果寒冬來臨,這些高價培養出來的員工一定會被釋放出來,養不起嘛!
到時候遍地都是要經驗有經驗,要能力有能力的人,而且手里還有錢,怕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