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15951931910
| 本文作者:婚禮文化學者王福存
近期網絡上經常會出現“質疑婚禮重要性”的視頻,內容大概是這樣的:
婚禮有那么重要嗎?
婚禮不就是兩個人宣告的儀式嗎?兩個人按部就班走個過場而已,除了新娘自己,沒有人關注婚禮的好壞,新郎也就是配合演出的工具人,他只關注他錢包里的余額少了多少。
你砸鍋賣鐵辦得再隆重的婚禮,到最后沒有人記得你的婚紗有多貴、妝容有多精致、現場有多夢幻,人家只關注啥時候上菜,菜好不好吃、酒好不好喝。
如果有人跟你說:婚禮非常重要,一輩子只有一次,必須拉滿儀式感,超級盛大才能顯得你們對婚禮重視。這一定是婚慶商家的套路,就是想從你錢包里多撈點錢。
婚禮上的誓言讓人聽得耳朵都起繭子了,無論貧窮與富貴、不管順境還是逆境、我都會愛你一生一世,前一周你倆不是還為了彩禮給多少、婚宴辦不辦誰出錢吵得不可開交嗎?差點婚都結不成了,怎么今兒個轉頭就感動的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裝給誰看呢?
平時就開個十來萬的車,婚禮當天非得去租個百萬豪車當婚車,讓大家羨慕羨慕,誰都知道車是租來的,誰關心你開坦克還是騎自行車,唯一開心的就是租車公司。
婚禮現場的那些仿真花,遠看還馬馬虎虎,走近一看,又臟又破,那股子塑料味兒讓人倒胃口。
婚禮主持人,在臺上口若懸河、眉飛色舞,搞得跟他自己結婚似的,堆砌一些辭藻、背誦幾段套詞,基本上都是廢話。
求婚、表白、戴戒指、敬茶等婚禮環節,都是千篇一律的老套路,參加婚禮簡直就像看老掉牙的電影,臺詞都能背下來。
花大幾千、上萬元拍的婚紗照,都是影樓P了七八遍外加濾鏡什么的結果,連自己的親媽都認不出來,拍完了往相冊里一塞,之后連自己都懶得翻開。
以上網友的結論:婚禮就那么回事兒,沒必要勞心費神,花那么多錢去搞。
從視頻的評論留言可以發現,贊成這種觀點的大有人在。為什么我們自認為圓滿成功的一場場婚禮,給人留下的卻是這樣的印象?
深思過后,我們會發現這并非公眾對婚禮的誤讀,而是我們行業的確存在一些問題,才導致這樣的后果。它直指當下的婚禮形式泛濫、真情稀薄的痛點,為行業健康發展敲響了警鐘。
正是在商業浪潮的裹挾中,我們弄丟了婚禮的靈魂,讓傳承千年的生命禮儀淪為了空洞的表演。當今的婚禮服務,已在很大程度上偏離了其作為“人生禮儀”與“社會治理機制”的本質,異化為浮華的表演。
一、直面問題:讓行業的痛點變成自我覺醒的起點
公眾的質疑,大多源于行業自身,逃避只會使問題加劇,唯有痛定思痛,方能破繭重生:
文化空心化:從業者對傳統婚俗一知半解,生搬硬套或隨意篡改,丟失文化魂魄。主持人堆砌辭藻,機械引用《詩經》《禮記》等經典中的章節,前言不搭后語;為求“創新”,杜撰晦澀串詞,故作高深;不能向新人闡釋婚禮的真正內涵,儀式已經淪為無意義的符號堆砌。
情感工具化:過度追求“催淚”效果,設計虛假驚喜、刻意煽情,忽視新人間真實的情感流動與表達需求,上頭、結發、感恩等環節變成了“表演”,導致新人尷尬、賓客厭惡。
審美庸俗化:盲目堆砌耗材器物,跟風網紅模板,追求浮夸效果,缺乏文化底蘊與美學表達,婚服搭配錯亂,晨袍擺拍失度,使婚禮喪失了真實美感與紀念價值。
流程套路化:千篇一律的主持詞、環節設計、音樂選擇,缺失對新人、家庭的特質體現。每場婚禮都像流水線產品。主持人形同“復讀機”。
商業短視化:過度營銷“一生一次”制造焦慮,利用信息差抬高價格,推銷華而不實的項目,而非解決新人對情感、文化的深層需求,透支行業信任。
造成這些亂象的主要根源在于:從業者文化根基普遍薄弱,對婚禮文化認知匱乏,服務中全依賴機械模仿及網絡信息的碎片化拼湊;大部分從業者對婚禮文化的學習動力和能力不足,面對文言典籍,存在學習、理解障礙;行業培訓監管缺位,浮躁功利之風盛行,一批“專家、導師”自身學識有限,卻大開培訓收徒之門。師者不懂裝懂、以訛傳訛,學生東施效顰、照貓畫虎。
這絕非危言聳聽,而是行業現狀的真實寫照。這些問題嚴重削弱了婚禮本應承載的教化力量和文化傳承功能,使其被浮華與套路掩蓋,當婚禮淪為沒有靈魂的表演,公眾信任的崩塌便在情理之中。
婚禮這一古老而深沉的生命禮儀,是社會智慧凝結、具備深刻教化功能的文化治理機制。它是家庭和諧的基石,倫理秩序重構的平臺,健全人格培養的載體,此乃婚禮的本來面目。作為儀式的操盤手,我們必須正視問題,回歸本源,以深厚的文化修養、真摯的情感洞察和卓越的審美能力,重新定義婚禮服務的價值,賦能新人完成生命角色的神圣跨越。
二、正本清源,深悟婚禮的“禮治”本質與文化使命
《禮記·曲禮》云:“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惫胖岸Y”并非繁文縟節,實為社會秩序的精密設計,是無聲的治理語言。從周公制禮至今,綿延數千年,禮儀始終是規范社會生活行為的重要文化。
婚姻已有數十萬年的歷史,而婚禮的出現僅三千余年。婚禮的誕生并非源于浪漫,而是古代社會管理者基于群體存續需求構建的治理手段。古人深諳“禮樂刑政,其極一也”之理,通過規范婚嫁之禮,明確人倫角色,確立財產繼承,從而預防紛爭,促進和諧穩定。
正如《禮記·昏義》所強調:“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被槎Y是連接血脈、鞏固家族、延續社會的重要紐帶。
1、婚禮并非走過場,乃是家庭和諧的推進劑
勿被“儀式感”的浪漫表象迷惑,婚禮的誕生,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治理邏輯。
● 締結婚姻的行為規范: 婚禮為組建家庭“立規矩”。它明確了:血脈傳承(婚姻關乎家族延續);財產歸屬(通過聘禮、嫁妝等公開界定,避免日后糾紛);倫理秩序(通過“拜高堂”“認大小”等環節,構建新家庭關系網,確立孝老敬親、尊老愛幼的倫理框架)。
● 社會關系的重要紐帶:周公制禮至今幾千年,婚禮形式不斷變化。雖形式演變,其核心治理功能未變。它通過公開莊重的儀式:宣告新家庭的誕生(獲社會承認);明確責任義務(對彼此、父母、未來子女的公開承諾);構建支持網絡(凝聚雙方親友,形成家族支撐),奠定社會和諧基礎。
● 人生重要的狀態過渡:婚禮是引導個體生命狀態轉變的過渡儀式。出閣/離家 → 拜堂/合巹 → 敬茶/認親→歸寧/廟見等核心環節,引導新人在心理上完成從“我”到“我們”、從“子女”到“夫妻”乃至未來“父母”的身份蛻變,實現角色與責任的同步轉化。從業者必須透徹理解此理論基礎。
●道德教化的有效平臺: 婚禮并非“秀場”,而是重要的道德教化場域。教化亦非生硬說教,而是通過儀式感召,影響、引導新人思想、態度、行為發生變化,使其心靈受到觸動,提升責任、感恩、忠誠等道德意識,為未來婚姻家庭和諧奠基。其效應猶如觀升旗而萌生愛國情。
婚禮每個環節應具明確道德指向:
敬茶/拜堂:這是“孝道”與“感恩”的具象化,是親情在儀式感召下的自然表達和升華,是家族血脈與責任的交接儀式。我們需引導新人理解這份感情,而不只是機械地完成動作。
婚書/誓言:這是公開的“婚姻契約”,是對“忠誠、責任、擔當”的鄭重宣示,神圣氛圍使誓言在新人心中留下深深烙印,成為日后面對風雨時的精神支柱。我們要幫助新人理解其內涵、真誠表達,說出有分量的承諾,避免淪為背臺詞的演員。
合巹/交杯: 同牢合巹之古禮精髓象征命運相連,休戚與共。需挖掘其文化隱喻,強化新人共同體意識。這份象征意義穿越千年,時刻提醒新人婚姻的本質是生命的融合與責任的共擔。
親迎/認親: 這是在構建新的人際版圖,重構親屬倫理秩序,明確新家庭在雙方家族社群中的位置與責任,維系倫理格局,為家庭與社會穩定奠基。我們要通過儀式環節幫助新人自然融入新家族網絡。
婚禮從業者的核心使命,在于激活這些環節的教化能量,使其成為觸動新人及在場者心靈的“教育時刻”。
2、婚禮不是舞臺劇,而是生命蛻變的成人禮
“過渡儀式”是人類學家在人生禮儀范疇內提出的概念,它是人類文化中普遍存在的象征性活動,指個體或群體在生命周期中從一個社會角色、狀態或階段向另一個階段轉變時,通過特定儀式完成身份、地位或心理的過渡,具有明確的文化規范和社會功能。
婚禮就是新人跨越“個體”向“家庭”新身份過渡的關鍵節點。它絕非華服美照、歡聲笑語的簡單疊加,而是人生關鍵一步的“跨越”:
告別與分離:新郎親迎受醮誡,新娘出閣辭高堂,意味自此告別單一子女身份,脫離了原生家庭庇護,完成個體身份的剝離;
神圣的過渡:同牢合巹、宣讀誓言、交換信物等核心儀式,標志著身份的深刻轉變。在親友的見證下,愛情向親情過渡,兩個獨立的“我”融合為休戚與共的“我們”,開始體悟“命運共同體”的真諦。
融合與新生: “拜堂”“認大小”“歸寧”“廟見”等儀式,宣告新人正式融入對方家族網絡,新家庭獲得社群認同。
責任的烙?。?/span>婚禮的融合伴隨著責任的深刻內化,它明確了夫婦之間的責任、對彼此原生家庭的責任以及對社會的責任等,要甘苦與共,唇齒相依,彼此關心、互相包容,尊老愛幼。當然還有為社會培養優秀人才的社會責任。婚禮以最莊重的方式,將這份沉甸甸的責任,“烙印”于新人心間。在親友見證的儀式場域中體悟責任與融合。
這一系列儀式絕非空洞流程,而是引導新人經歷深刻心理蛻變,為承擔家庭責任做好精神準備。當新人攜手走過這條象征性通道,他們已不再是兩個孤立的個體,而是一個被社群認可、肩負期待與責任的命運共同體。
3、婚禮不是獨角戲,而是社會教化的大課堂
婚禮的教化之光不僅照耀新人,同時也惠及所有參與者:當親友們見證新人真摯的誓言、對父母的深情叩拜、彼此扶持的堅定,他們心中關于愛、責任、孝道、承諾的價值觀會被喚醒和強化。
一場好的婚禮,能讓年輕人領悟責任,中年人反思家庭,甚至讓疏遠的親情得以彌合。這是生動的倫理教育。作為家族與社交網絡的盛大聚會,婚禮讓忙碌的親戚借此重逢,疏離的朋友重拾聯系。在共同參與儀式、分享喜悅的過程中,親情、友情得到鞏固,社區紐帶得以加強?;槎Y的宴請不僅是物質的分享,更是情感與關系的融通。
傳統社會中,婚禮是維系宗法制度、明確倫理秩序、保障財產繼承、促進社會穩定的核心治理工具。現代社會婚禮形式發生了變化,但其構建家庭單元、確立親屬網絡、傳遞核心價值以及促進社會和諧的功能依然存在。
這份教化力量如靜水流深,不僅滋養著新生的家庭,更通過每一位參與者的心,悄然滲透至社會肌理之中,成為構建和諧人倫、穩定社群、促進家國安寧的無聲基石。我們正是這一宏大社會工程的關鍵環節。唯有重拾婚禮本真,方能穿越浮華喧囂,在生命最重要的節點上,尋回那份指引未來航程的、沉甸甸的文化力量與道德光芒。
直面癥結,需下大力氣根治。重塑婚禮價值,贏得社會尊重,從業者必須進行深刻的自我革新:
1、深耕婚禮文化沃土,筑牢婚禮服務根基:
認真學習《儀禮?士昏禮》《禮記?昏義》《朱子家禮》《大明集禮》等典籍,加深了解傳統婚禮的文化背景與思想內涵,提升婚禮文化認知水平;結合服務區域的特色婚俗,了解其淵源、象征意義及演變,將婚姻禮俗融會貫通,精準地向新人及賓客傳遞并闡釋其文化密碼,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辨析傳統中的精華與糟粕,取其“重人倫、明責任、促和諧”等正能量的文化內核,融入現代平等、尊重的價值觀進行創新表達;用新人易懂的語言,講好文化故事,解讀婚禮流程背后深刻的文化內涵,讓每個環節有根有魂;結合現代審美和新人故事,在核心倫理價值不變的前提下,賦予時代精神,彰顯時代特色與創新表達。
2、運用專業素養,為新人提供愉悅的情緒價值:
情緒價值并非單純的哄新人開心。男主持人在婚禮開始前后為新娘送咖啡奶茶、噓寒問暖并非提供情緒價值,那是諂媚奉迎、不務正業。
婚禮中的情緒價值提供是基于心理學(壓力管理)、人類學(儀式象征)、美學(感官設計) 的跨學科專業操作,是通過精準識別新人在“身份過渡” 中的情緒痛點(焦慮、迷茫、期待),用系統化的服務設計將婚禮轉化為 “情感能量場”,讓新人在被專業托舉的狀態中,真正體驗到儀式的核心意義,完成一次關于愛與承諾的深度情緒共鳴,而非一場表演。
通過與新人的深度交流,詳細了解他們的故事、家庭關系以及對婚禮的訴求與期待,挖掘獨特的情感需求,運用專業知識,在場地布置、流程設計、主持語言、氛圍營造等諸方面滿足新人對文化、情感、審美、安全、心理等多元訴求,引導新人融入并享受婚禮,增強體驗感。
3、提升審美能力,滿足新人的個性化需求:
審美訴求是新人對婚禮的重要訴求之一,無論是現場布置、道具器物、禮服冠帽還是化妝造型都是新人關注的焦點,他們也為此花費了很大精力。
婚禮不是一場僅供觀賞的舞臺劇,它是個人生命蛻變的莊重典禮,是倫理價值代代相傳的神圣載體。為此視覺設計應服務于儀式主題和文化內涵。色彩、文飾、服章等符號要與文化意境、空間敘事相得益彰,體現婚禮作為生命蛻變典禮與倫理傳承載體的本質。
每場婚禮必須與新人緊密關聯,圍繞他們的愛情經歷、家庭文化、價值觀念去策劃執行,體現屬于他們的專屬婚禮符號,滿足新人的個性化需求,展現專業與用心。
婚禮不是流水線上的“預制菜”,更不是“九塊九包郵”的快消品,從業者需摒棄“走過場”的陋習,多一些謙遜,少一些浮夸,多一些真誠,少一些套路,將心思傾注于提升理論水平與服務技能上,以匠人之心鉆研文化,以赤子之心體察情感,以藝術之心雕琢場景,以誠信之心立足行業。
讓我們共同努力,讓每一場婚禮都成為新人銘記終身的生命洗禮,助他們完成蛻變,扛起責任;成為傳遞孝道、忠誠、感恩、和諧的價值燈塔,照亮人心;成為凝聚家族、溫暖社群的情感盛宴;成為展現中華禮儀文明當代生命力的動人篇章。
這,是我們不可推卸的文化使命,亦是行業贏得尊嚴、生生不息的正道?;槎Y之魂,在你我手中,請務必珍重!
[ 原創聲明:本文為結婚產業觀察轉載;來源:聊城婚嫁;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結婚產業觀察對觀點贊同或支持。 ]
關注微信公眾號:結婚產業觀察(wionews),每日推送,干貨互動精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