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15951931910
失去體驗的空間,或者失去空間的體驗,都無法完整?;槎Y堂的空間,是為滿足消費者體驗而存在,經營的復雜是為了給消費者帶來簡便的體驗。
從前的日色很慢,車,馬,郵件都慢,還沒有出現什么網紅餐廳、打卡店,經營餐館或是酒店,在積累的過程中,靠的是一餐一餐菜品,積的是一天一天口碑,賺的是一桌一桌菜錢。
依稀記得,十幾年前,僅是保證菜的安全已經不夠了,特別是98年房改以后,大學新增的室內設計專業,學生逐漸進入市場,酒店裝修檔次不斷提升,表面可見的裝飾材料也越用越高級,同時,招服務員不僅考慮人品和勤快,連菜品裝盤都需要不同的款式。
那時,大家覺得吃的是面子。
這幾年,婚禮堂模式興起,很多酒店的宴會廳有了相應的布置,不需要單獨去找婚慶公司,對于新人來說,配套服務的周全,所見即所得的省心和放心,促成了只做婚禮堂的酒店新形式:宴會中心。
婚禮堂模式是通過市場收益證明的,對投資者來說,它當下確實是一門好生意,它賣的是什么呢?
婚禮堂模式在賣空間!
真的是這樣的嗎?畢竟好像也沒有哪家酒店說自己是賣空間的。
讓我們換個角度推導:說到賣空間,大家可能更多能想到是星巴克的第三空間,它的特點主要是利用環境交換消費者的時間和金錢,為什么非要星巴克的環境呢?因為,它營造的環境具有獨特的體驗,而婚禮堂模式也是一樣的。
商業的本質就是交換,在商業1.0時代,時間最長,以物換物,沒什么好說的;
2.0時代,有了一定的工商業,但是不豐富,屬于賣方市場,也就是商家有什么,消費者只能買什么;
3.0時代,經濟發達,全球化網絡化,大部分業態成為買方市場,消費者自由選擇需要的商品,業內競爭成為常態。
時間飛速,從3.0進入沒有界線的4.0時代,物質極大豐富,精神需求越來越高,賣方如何在競爭中獲取交換的資格?
舉一些廣為人知的代表案例:曾經以服務出名的海底撈;一百多年品牌的全聚德;統一標準出餐的肯德基;高顏值的云兮餐廳;還有靠融資和宣傳的瑞幸咖啡……賣方能交換的維度越來越多。
如果我們回到酒店,最初賣的是吃,能吃的安全、味道好,就能在市場上占領一席之地,當同行都滿足這些標準的時候,“吃”的屬性被市場競爭所削弱,消費者的體驗必然朝復雜化發展,只有“獨特”,才能打開新局面。
婚禮堂模式,是在酒店宴會這個細分領域里,以獨特的商業價值破圈。特別是當下流量的屬性不斷被強化,也就是說人流量越多、聲量越大,聲量越大、空間就越值錢。婚禮堂借為新人提供了豐富、便攜的體驗,吸引大量賓客,打造新的空間經營模式。
經營者應該如何理解空間呢?
空間不僅僅是物理上的房間,失去體驗的空間,或者失去空間的體驗,都無法完整,婚禮堂的空間,是為滿足消費者體驗而存在,因為經營的復雜是為了給消費者帶來簡便的體驗。
空間體驗不行,價格定再低也沒有人喜歡。
婚禮堂模式的空間體驗(或稱一條龍服務),對新人而言十分省心,背后最直接的是宴會銷售、婚禮管家、設計師、四大金剛、酒店的服務員和廚師等復雜的多個方面共同協調,還有新模式的制度,推廣等隱性條件支持而促成的。
那么多因素,聽起來似乎一頭霧水,外界看見的只是宴會廳場景的改變,促成的條件竟然如此復雜,那經營者要如何轉換模式?從哪里入手提升交換價值?從哪個方面對抗同行?
我們借零售“人”“貨”“場”的要素來聊一聊:
在一個既定場景中(如:結婚場景),需要有提供人(服務)、貨(菜品),場(布置)具備的空間,以往的酒店僅提供菜品和傳菜服務,婚禮堂還提供了高性價比的布置,聲光電設備、婚禮管家、四大金剛、甚至婚紗禮服等(備注:傳統酒店的主題廳布置并不算婚禮堂模式),這樣一對比,它獨特商業價值就突顯出來了。
當三要素齊聚,共同發力于空間體驗時,沒有什么可以阻擋交換價值的提升。
當交換的維度越來越多,經營者能從更多的特長去破圈:場景,服務,菜品,位置甚至渠道等等,婚禮堂的模式將越來越獨特,可以預見:
餐飲口碑好的酒店和婚慶公司合作,服務品質好的酒店找好設計師,有好場地的商場邀請廚師團隊入伙,宴會集團養自己優質的四大金剛等等,大家為了吸引消費者,打造更好的空間體驗,簡單的項目會被統一控制,以減低成本,專業的項目則強強聯合,擴大優勢,都能讓消費者收益。
互贏的生意,終歸是門好生意。
[ 原創聲明:本文為結婚產業觀察轉載;來源:羅賓設計工作室;責編:風曉標;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結婚產業觀察對觀點贊同或支持。 ]
關注微信公眾號:結婚產業觀察(wionews),每日推送,干貨互動精彩多